星期四, 2月 28, 2013

獎學金


在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中,財爺建議成立獎學金基金,供優秀學生可以到外地求學,回來貢獻香港。起初消息人士稱只可選擇進修英語或幼兒教育,及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稱,英語或幼兒教育會優先考慮,有餘額則會考慮其他科目的申請。

自己有幸,當年可以申請到獎學金,到英國赴笈一年。那一年對我的影響很大,除了學業上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也有機會可以到各地遊歷,了解各處不同的風土人情。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對於這個以公帑資助學生到外國求學的建議,我是贊成的。

不過,我覺得不應該限制就讀的科目,亦不應該限制院校或者國家。我覺得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才,他們不一定都只是法律專業,又或者只是金融翹楚。況且,香港雖則也有很多專上院校,但有些科目畢竟只有外國才有,其實只要有興趣,行行也可出狀元。像是當年和我同屆得到獎學金到英國唸書的,有修讀文化管理,有修讀醫學企業,有修讀攝影新聞學,有修讀流體力學工程的,這些課程,香港有提供嗎?就算有,程度會比外國的為高嗎?

而且,畢業後也未必需要回流香港,只要他做得好,在地球一體化的今天,到那裡都可以為香港爭光,不是嗎?所以,還望財爺可以繼續優化這個德政,為香港培訓更多擁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領袖。

星期日, 2月 24, 2013

浮沉


浮浮沉沉,到底你會喜歡浮,還是喜歡沉?

在中國語文中,浮這個字一般都是配一些比較負面的詞語,好像人浮於事、浮誇、浮躁、浮腫、虛浮等等。反之,說一個人沉的,感覺上像是比較正面得多,比如說沉實,沉厚,甚至沉魚落雁,都比較正面。如此推算的話,應該中國文化是較推崇一個人「沉」多於一個人「浮」。

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沉也可以很負面。深沉、沉鬱,都讓人不寒而慄的感覺。相反,浮華盛世,美不勝收;浮光掠影,五彩繽紛。

浮與沉,若放在水裡,又似乎是浮好於沉,浮著,才能有活力向前游,詞語也只有浮游而沒有沉游。在水中要是沉了下去,大概也只能一沉不起,一沉百踩了。

如果你懂得物理,一件東西浮與沉,取決於相互的密度(density),密度輕的浮在密度重的上面。讓你只能飄浮在某人的腦海裡,而不能沉澱在他或她的心坎中,那大概是你的密度不夠了。而這種密度,全名或許叫作「親密程度」。

浮浮沉沉,到底你會喜歡浮,還是喜歡沉?

星期四, 2月 21, 2013

小念頭


若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的話,那腦海中突然閃過的容顏,都是讓我們魂牽夢縈的摯愛。

想必你也有過這樣子的一種時候,心裡有著這樣子的一個人:你跟他許久不見了,偶然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時空之下,你想起了他。他的笑容、他的動靜、他的喜怒哀樂,一一浮現腦海之中,揮之不去。他,曾經讓你心動過,再度重遇,依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要是這時他毫不經意的給你傳個訊息,閒話家常,最後加上一句,我很想你,大概就足夠拿掉你的所有心神,教你當年整個人都失魂落魄。

真的,世上有些人,就有這種能力。這不是甚麼魔法、或咒語、或巫術,但總像是命中注定的,只要有他在,所有的防線都會瓦解,所有的理智都會崩潰。

不過,這樣的一個人,通常都不會是你身邊的那一個人。正正是因為不是唾手可得,所以才教你心神恍惚;因為不能甘苦與共,所以才相敬相知到老。他的存在,也許是為了定時攪亂你的生活,讓平靜的水面泛起漣漪,這樣才有動力繼續流動,不致滋養昆蟲。他的存在,也許是為了使你有幻想的對象,讓刻板的生活有所冀盼,這樣每一天的日子才過得有希望。

若真要解釋,那恐怕是他這樣子的一個人,趁你不發覺之時,偷偷潛入你的夢中,埋下了一個小念頭,揮之不去。而且,世上最幸福的事,恐怕就是你也在他不發覺之時,偷偷潛入他的夢中,埋下同樣的一個小念頭。

想要為這事起一個歸納,大概也會是「一代宗師」中的一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星期一, 2月 18, 2013

廣播


偶然之下,到了銅鑼灣的誠品書店逛逛。相較於喜愛的台北敦南店或者市政府店,香港分店來得比較狹迫,藏書量也較少,不過就著書店而言,誠品店設有地方來辦講座,也設有位置擺放文具精品,也算是可以了。

打書釘期間,突然聽到久違了的廣播。「xxx先生,請到8樓付款處,你朋友在哪邊等你。」半鹹不淡的普通話,說出一句許久沒有聽到的尋人廣播。還以為在智能手機的年代,大家都會用短訊、whatsapp、又或者直接打電話來相約朋友,像這種要店員公開尋人的廣播,大概只有遊客們才需要。

可不是嗎,回想十數年前,學生時代,要相約朋友逛街都需要打電話到對方家中,然後扮作極其正經的聲線,相約書友美其名到圖書館研習課本,實際是到街上留連一番。當時還沒有手機,call機亦輪不到我們這一眾中學生來帶(事實上也沒有這個需要),於是相約朋友,必須要計劃清楚,在何時何地見面。要是遲到的話,那就只好各安天命,看命運安排是否能夠相遇上了。

不過,根據非官方正式統計,那個年代的遲到比率很低,不像現在般,每個人遲到的話,都只是簡單一個whatsapp訊息:「sorry will be late, go first」了事。那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星期五, 2月 08, 2013

從二二八看中港矛盾


跟前輩談起最近的中港矛盾,他說讓他想起了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七年的二月二十八日的台灣。一宗由於販賣私煙而被沒收財產的事件,引發成民眾上街請願,慢慢演變為政治運動,其後更引發了全台灣的衝突,到最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流血收場。我不是讀歷史的人,但在維基百科中看到當時社會環境中一幕幕的景況,確實如前輩所言,跟現在的有點像。

當時的台灣,跟現在的香港,同樣的由於日復一日的積怨;同樣的由於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於生活與文化上的差異;同樣的由於民眾對政府施政不滿;同樣的由於在後殖民地時代與回歸祖國之間的矛盾;同樣的由於對來自中國大陸人士的敵視;同樣的由於把當地的資源送回大陸,漠視了當地居民的需要等等......雖有小異,卻亦大同。

說實在的,我也為著最近越趨激烈的矛盾而憂心。每天的電視新聞,至少有三五分鐘是有關內地人來港產子爭床位,又或者內地雙非孩童來港爭學位的報道;到酒樓喝茶或者茶餐廳吃飯,鄰座太太們談論的總是買不到奶粉,又或者到化粧品店被冷待的故事;街道上的老店變成了名店,香港人買不起香港土地上的新樓盤......順手拈來,洋洋灑灑,類似的故事只有更多。

聽著前輩說故事,我想起了壓力鍋。一個壓力鍋,總有承受的限度,如果不斷地加壓,到最終只有「爆煲」的一天,到時候就真的一發不可收拾。我也想起了一間充滿了煤氣的密室,只要一個火花,就會引起大爆炸。去年年初的D&G事件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加上現在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只要有一個像二二八事件中那個賣私煙的寡婦出現,整個社會的不滿情緒就會來個大爆發。

我跟前輩說,不要給我不幸言中,如果有這麼一天,譬如說一個香港嬰兒因為買不到奶粉而營養不良甚至餓死家中,又或者一個香港小孩在上水港鐵站被那些運水貨的人以手拉車輾過而受傷,這些也許在官員眼中屬於「個別事件」的火花,一旦發生所引發出來的社會動盪,恐怕不是我們能夠承受得了的。

更怕的,是我們特首被引述過的一句話會一語成讖:「終有一天,香港需要動用到防暴警察和催淚彈鎮壓示威者。」要是真的有這麼一天,恐怕,便是一國兩制正式宣告完結之時。

星期一, 2月 04, 2013

登高


雖已過秋高氣爽之時,但趁著涼意仍在,相約友好登高望遠。

這次行的是從五塊田出發,向釣魚翁方向前進,終點為布袋澳海鮮之旅。帶隊的是資深行山人士,對香港各條行山路徑瞭若指掌,沿途風光逐處介紹,猶如電視節目中的聲音導航。我們先踏上幾百級樓梯,一路閒話家常,以笑聲伴隨撲面而來的涼風。

一行十數人,能力有高低,體力有強弱,是以慢慢分拆成先行部隊以及後援部隊。領導繼續在前引領風光,自己則在最後照顧落後的團友們,使他們不致於跪下了也沒有照料。有時候不一定要時時衝上冠軍,放下腳步,慢慢欣賞沿路景緻,也樂得心曠神怡。

上山下山,轉眼來到釣魚翁下,再行前少許,遠眺將軍澳堆填區,才驚覺香港偉大的填海工程真的很厲害。以往的一個小海灣,如今已鋪滿了填料,蓋上了綠布,等待慢慢沉降,數年後地基穩固了,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平整,然後再建樓立廈。香港人口越來越多,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因為香港的優點而選擇來港定居,要是沒有填海工程,如何能有足夠土地去安置他們?填海技術越來越進步,定必可以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美好的平衡。

三個鐘頭轉眼便過,原來已到布袋澳。在一身活動之後,大啖發記價廉味美的海鮮大餐,讓人食指大動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