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07, 2013

Nostalgia (2)


跟教授談起自己讀過的那個課程的最新發展。原來自我離開後,課程改了名稱,也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報讀。聽說現在我的那個課程,一年已經有接近三十個學生報讀,整個碩士課程一年有二百多個學生,聽得我都傻了眼。想當年我的課程連同一個短期課程及一個博士學生,也就只有六個人報讀,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入地討論問題,那時候我很享受彼此討論問題的時光,因為那是最能夠強迫我去學習、去進步的時候。

教授說,這幾年間,不光是SHEFFIELD,乃至整個英國,甚至歐洲的大學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就是到處都是來自內地的學生。言談之間能夠聽出他有點擔憂,擔憂一旦內地停止輸出學生,恐怕所有的大學課程都會倒下。教授很疑惑,到底這些學生,又或者到底他們的資金來源到底是怎樣。當然,我也老實不客氣地,給教授上了一課赤裸裸的國情教育。

不過,教授也說,這些內地學生由於人數漸多,所以他們也漸漸地自成一個圈子,結果他們就很少跟其他本地或來自其他地方的同學溝通。從教學或者互動的角度來說,其實這是個很不好的情況,因為一來對國內學生的水平也難以提升,二來學系或教授也很難去得知到底可以使他們更加進步。

教授早幾年成為了系主任,除了研究工作外,也肩負多了行政的工作,要為學系收生成績,以及收生人數等負責。從與他的談話中,聽得出他三番四次說明內地學生的重要性,就知道同胞們在國際的學生市場上,延續了近幾年的需求主導者。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學校現時增聘了大學官方的學生微博大使,專門在微博上為同學解答疑難,也為學校宣傳一番。尤其是兩年後,第一批改革後的英國大學生將會從本科畢業,這次改革在上個學年開始,英國本土學生的學費由一年三千多鎊變成九千多鎊,很多學生為了上大學已經債台高築︳到底他們能否繼續借錢來修讀碩士課程還是未知之數,所以教授現在也很憂慮到底之後碩士課程的收生情況如何。

想到這裡,不禁又想起了當年還在讀書時有過的想法:既然有這麼多的內地同胞,那麼如果我在SHEFFIELD開一家公司,專門照顧這些放洋海外的留學生,比喻說為他們煲老火湯、炮製中式甜品糖水,又或者定期引入國內雜誌等,大概也是一門小生意,既可留在彼邦,也可以悠閒地生活,該有多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