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8, 2008

離離合合

有人因了解而分開
有人因分開而了解

有人因出現危機而走左一起
有人因走左一起而出現危機

有人以出聲明來作反擊
有人不想反擊所以出聲明

合久必分,分欠必合
離離合合,散散聚聚

放進都市繁華裡,也許是滄海中的一粟,也許是驚蒼生的巨浪
回頭細看,也許迷倒眾生,也許不值一晒

不過總算是為我在埋首功課之際,帶來了追看的劇情,帶來了不愁寂寞的日子

降火箴言

曾蔭權的降火箴言:(資料來源:明報)

1.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如果你幫助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人。
2.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3.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4.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5. 當你功成利就,便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6.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還是可能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7.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還可能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8. 如果你找到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疾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9.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自我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10.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間的事,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共勉之。

星期日, 12月 14, 2008

分手聲明

看倌們看到這個標題千萬不要誤會,我要說的不是我的分手聲明,而是最近鬧得熱哄哄的才子玉女分手聲明。

還記得當日在學校的newsroom,正為著下星期要交的一份網頁功課而努力,休息期間看到香港雅虎的一條新聞標題:倪震分手聲明全文,立即看下手中工作,也不顧lecturer正在附近,立即看了分手聲明的全文。

男方的一篇,讓我覺得他根本不是真心悔改,甚麼「問責分手」,甚麼「結構上出現了明顯的中年危機」,甚麼「歡迎我這個痛苦的決定」,根本就不是誠心的悔改。當然,感情事應該都是兩個人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撰寫這一篇所謂的聲明?再看女方的一篇,也讓人感到奇怪,「我敢大膽向各位說一句:“我的伴侶絕對犯得起這個錯誤”」,到底是甚麼意思?犯得起錯誤,就代表可以犯?「從當年決定和不按常規行事的倪震談戀愛,就知道是一場革命了,亦沒有失望過。」要是當初決定要做革命份子,當革命尚未成功之際,同志為何不繼續努力?

退後一步想,是否傳媒給予這對戀人太大的壓力?男的被冠以才子之名,且不論有否才子之實,已經有種「那個才子不風流」的意味;女的被冠以玉女之名,就像是要讓大家放長雙眼,看看玉女何時變質。他們都太沉重了。

我無意加添太多的個人意見,戀愛從來是兩個人的事,第三個人介入,亦只有原來的兩個人有權決定他們的將來。不過幾天下來看蘋果日報的報道,實在讓人覺得很好笑。最好笑的是他們找來堪輿學家來替男方算命,說:「堪輿家區仲德指倪震命格屬木,今年女性緣特別旺,他昨日說:「倪震今年陷入水木桃花煞,淫念好重,對於小妹妹(張茆)情念會失控,佢地會有發展機會,但直至2010年,二人關係會有第三者介入。」」未必師傅可有妙方,以減世俗人之淫念?

星期六, 12月 13, 2008

新聞中的所謂「民意」

民意,Public Opinion,在新聞當中,其實出現的次數不多。

如果你找一天細意的看電視新聞,從第一宗新聞看到最後的一宗,你可能會發現,民意在這些新聞的位置,其實不多。民意在電視新聞中的表達,大可分為以下幾種方式出現:街訪(行內稱為Vox Pop,全名為Vox Populi,簡稱為扑咪),民恴調查(通常以「有調查發現,有X成人...」的形式出現),示威遊行(這是民主社會下民意表達的一種途徑),以及被各新聞人物以「民意」之名作出的意見等等。其他的時候,當一個普通市民在新聞時段出現時,大多有著特別的身份,或是「受影響乘客」,或是「意外目擊者」,或是「有家長認為」,等等等等。

就算以普通街訪的形式出現,民意所表達的,大部份以作為顧客的感受(Feeling of a customer),而不是作為社會公民的感受(Feeling of a citizen)。Justin Lewis的Citizen or consumers?一書,以加油價作為例子,說大眾的意見會說反對加油價,因為他們本身是用家,當然不希望油價增加。但,從來就沒有人會以一個社會公民的角度出發,為著整個社會的利益著想,說增加油價可以減低司機駕駛的意欲,從而令空氣更清新,亦可刺激替代能源的研究,解決日益嚴重的石油危機。

新聞報道之中加入民意元素,可以增加「人味」,讓讀者感覺更貼近;可以增加報道的「民意基礎」,從而增加報道的力量;可以以民眾之口,宣示傳媒機構的立場和看法。於是有人會質疑(對,我這裡也用了新聞慣用的手法,就是只說是「有人」,而從來不說這人是誰),傳媒作為表達民意的這個角色,到底或是否存在。但至少,民主社會中有傳媒的存在,比起專制而統一口徑的官方媒體,還是來得可貴。一個健康的民主體制,還是需要有不同的聲音,而不同的聲音,就體現在不同的媒體取態,以及百花齊放的媒體報道之中。

要是純粹從表達民意這個議題上討論,網上博客以及論壇的出現,可以說是提供了另一個讓民意得以公開的渠道。不過,可信性、真實性、即時性等等的問題,又會令各方面不太願意採納這些網上的意見。新媒體是否能夠帶來新政治,還有待討論。

星期五, 12月 12, 2008

民意調查

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之中,很多時候都可以見到傳媒報道有關民意調查的結果。不過,民意調查的準確性、代表性和預測性,似乎一直都有討論的空間。

最近在看Justin Lewis的一本名為Citizens or consumers?的書,裡面有一章就說到有關傳媒報道民意調查的情況。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所謂的民意,到底在新聞報道中,是以何種形式來表達。他們研究了五千多宗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以及二千多宗報紙新聞報道的內容,發現當中有關民意調查的報道,不論在英國或美國,電視上的報道都只有不足百分之四,報章的比較多,但都只有大約五成。另外佔最多篇幅的,是所謂的「推斷民意」,亦即如「有人認為...」,又或者「社會上有聲音覺得...」,甚至「...已成為主流意見」等等。

就算有關民意調查的報道,筆者亦說除了記者們大多不了解民意調查的技術運作,如誤差值,調查人數,問題內容等等之外,另外亦有三個範圍,會影響到民意調查到底是否能夠代表主流民意。第一,是調查問題的設立和詢問方式;第二,是民意調查的代表性;第三,是記者大多將調查結果當作選舉結果的預測,而不是當作被訪者對所問問題的表態。

到底該如何有效地探知民意?傳媒所報道的民意,到底又有幾大的代表性,覆蓋面又有多大?回應的民意到底又有多少是真誠地想表達意見,還是只是流水作業般隨意回應?這些都是當權者和傳媒工作者在看待一份民意調查的結果時,要小心注意的問題。

改革

雖然人不在香港,但還是心繫香港所發生的一事一物。這陣子最轟動傳媒界的,可以算是亞洲電視找來了「青樓名妓」張永霖,以及「電訊魔鬼」王維基,分別出任執行主席和行政總裁這一椿新聞了。

自張王二人上任之來,可謂天天新聞不絕。先有高層集體請辭或選擇退休,又有報章每天爆料,算王維基與新聞部之間的衝突與角力。這可謂新聞傳播中很好的一課。如果我們細心看看報道,可以發現大部份的都是「據悉」、「據與會者表示」、「有亞視員工透露」等等的字眼,從來沒有一個真實的名字,從來沒有張王二人的回應。一切一切都彷彿是空穴來的風。

於是,我選擇到YOUTUBE,看回王維基當日在記者會,以及之後和員工見面的大會的足本內容。的確,王維基的表現會讓好些人不快。我想,在任何一間公司之中,都會有些人希望安逸地工作,但求有份穩定的收入,好讓自己可以養妻活兒。這種想法並無不妥,我想這是傳統家長式教誨的產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王維基的一套,是要求每個人都想辦法改變現狀,扭轉一直處於弱勢的現狀。

我想起了傳播理論中說過,傳媒除了把社會資訊帶給一般民眾之外,同時亦會影響民眾如何看待社會。我們都不是亞視中人,只有亞視中人才知道真實的情況為何。所以,我想王維基首要工作,是想好如何有效而清晰地把心中真正所想的一套,好好的向員工表達,讓員工可以不用在其他的報章之中,得到他們所要的訊息。

說起改革,有線新聞的佈景最近都換上新裝。有幸看過,可以說是讓人眼前一亮!

星期日, 12月 07, 2008

歐盟體驗.二




這次的布魯塞爾之行,實在有點統戰的意味。

基於地理上、歷史上、種族上、以及傳媒文化上的種種原因,英國傳媒在報道有關歐盟的消息時,大多採用負面的報道手法。白高敦到歐盟和官員會面,會被寫成兩者之間的一場鬥爭;一有有關歐盟的負面消息,就會被大肆渲染成「看,歐盟是如何浪費我們納稅人金錢」這樣的一種報道方向;當然不得不提歐盟早前提議要規管香蕉弧度的相關規定,在英國所引起的種種笑話。

所以,我覺得這次行程,實在有著與英國下一代記者打好關係,希望以他們手下的一支筆,寫下歐盟比較好的一面。當然他們都相當小心,說不是為了要歌功頌德,只是希望媒體能夠如實地報道在歐盟各個組織中,正在發生的人和事已經足夠。不過被安排與我們見面的人,大都說著對歐盟的態度有所轉變。

不過,我覺得教授們也都知悉到這一點,所以特意在有份參與的學生中,加插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以減低SPINNING的效果,同時也提供多一點世界各地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說回歐盟這一個組織。其實歐洲人本身對這個組織的定位和功用都有所質疑。有人認為他應該以一種在各國之上的形態存在(Supernational),可以用作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有人認為他應該以一種聯邦政府的形式(Federation),成員國共同合作,長遠達致歐洲一體化;有人認為只是以合作組織的形式存在已經足夠,有定期會面,共同就某些議題達成共識就己經可以,各國仍然保留原有地位。

最近引起公眾關注的,是有關手提電話在歐盟各國的漫遊費用問題。官員們建議只收一個固定費用,而不是像現時般,每個國家有著自己的漫遊費用。而在六月時,愛爾蘭的公投否決了里斯本條約,令歐盟的架構不能進一步擴張。歐盟各國其實各有所求,到底歐盟是大勢所趨,還是分久必合的副產品,實在有待觀察。

歐盟體驗.一




前幾天參加了學校的學習團,有慶參觀了歐洲委員會的總部,可謂大開眼界。

香港人對於歐盟的認識實在不多,而歐盟對香港的影響,可能會在於商家們關心的貿易配額,又或者旅遊人士關心的貨幣政策和簽證安排等等。我們這一次的行程,參觀了歐洲委員會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總部,亦和一些專門報道歐盟新聞的記者交流。

現時歐盟有二十七個成員國,每個成員國各派一個代表,組成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為歐盟三個的主要決策機構之一。理事會主席由各國輪流擔任,現任主席由法國總統薩爾科齊(Nicholas Sarkozy)擔任,到明年一月就會由捷克總統克勞斯(Vaclav Klaus)接任。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則為歐盟的執行機關,負責提出法案讓議會討論,監察各成員國實施歐盟法律的情況,以及在國際會議上代表歐盟的整體利益。政治上,各委員獨立於所屬的國家,決策時會以整體歐洲利益為依歸。現任主席為葡萄牙藉的巴羅佐(Jose Manuel Barroso)。

至於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則主要負責審議法案,以及通過每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議會議員由各成員國的人民以直接選舉的形式投票選出,明年會有另外一次的選舉,接近五億歐洲人民將會選出736個議員來代表他們的聲音。

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如何報道是一個大挑戰。記者的消息來源很多,包括有星期一至五,每日中午十二時的新聞簡報會,各個政策範疇的發言人會在台上接受記者提問。還有代表各國的歐洲議會議員,智庫組織,歐盟網頁文件等等。只會嫌資料太多,不知剛從何入手。

曾經和一位意大利駐布魯塞爾的記者交談過。他說,工作中最困難的部份,就是如何把沉悶的政策討論,以及煩瑣的條文安排,加插一些與大眾生活相關的元素,然後報道出來。政治化的討論,沒有浪漫元素,沒有暴力元素,實在很難引起大眾的興趣。也許輪任主席國的人民會比較清楚歐盟的發展,不過整體而言,人民對這個龐大機構的一舉一動,其實不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