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9, 2009

University exam in Sheffield way

因為到英國這邊只有一年,而第一個學期的科目碰巧都不用考試,所以一直都很想知道在英國的大學考試,跟香港的大學有甚麼分別,這也是我報名當監考員時寫下的原因。當然,當監考員的人工亦都不錯吧,哈哈...

當了監考員一個星期,看到了兩地試場中,很多有趣的不同之處。簡單的說一下吧。

- 這邊的試場是沒有坐位表的,只有一個範圍,應考同一科目的考生,可以在範圍內的任何座位應考。就好像第一至第十行是考ABC110的,ABC110的考生就可以隨便坐在第一至第十行的任何位置應考。不過,當同一試場有幾科名稱差不多的科目同時開考時,就很容易會出現混亂。就好像有一次,EEE120、EEE130跟EEE140同時同地開考,名稱又差不多,結果開考的頭十分鐘還見到考生們不停的走來走去調換位置。

- 這邊的試卷是有分顏色的:黃色的大部份是問題紙,考生離開試場時可以帶走;紅巴的是問題簿,有時考生需要把答案寫在上面,有時則只是問題,考生不可以帶離試場;藍色的是答題簿,當然不可以帶走;白色的就是參考資料,像是法律考試的CASE LIST,又或者統計學科的「對數表」,同樣不可以帶走。

- 考生在考試時可以帶少量食物和飲品進場,保持體力之餘又可以提升狀態。我見過的,有水、可樂、牛奶、紅牛、葡萄適、咖啡、就差未有紅酒和五加皮;食物方面則大多是朱古力和薄荷糖等提神醒腦產品。不過見過一個考生的桌上放有一大堆藥丸,未知是否需要進行驗尿和藥檢?

-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香港時我都沒有見過考生們在應考時會脫掉鞋子。在這邊,我見過有考生一開考就把鞋襪脫掉,然後就盤膝而坐。有時會想,會否影響到附近的考生?

- 考生在開考後四十分鐘,以及在最後的十分鐘,是不可以離開試場的。但在其他時間,他們可以提早離開。他們要離開的話,不用通知監考員,就這樣把考卷放在桌面,收拾細軟之後就可以離開。

- 突然想到,如果機槍服務員可以被稱為「空少」,那麼我們這些監考員大概可以被稱為「考少」,全名為「考試場少爺」。考生舉手「叮」我們,我們就要盡快為他們提供服務,從要去洗手間,更多的答題紙,到舉手問時間和應該如何填答題簿上的資料都有。難怪有時候主監考員都會抱怨:「為何大學生們都好像不懂得看指示的呢?」

暫時想到這些,還有兩個星期的工作,且看看有沒有甚麼有趣發現!

星期三, 1月 28, 2009

監考員初體驗

兩個月前收到學校招聘助理監考員的電郵,碰巧這個學期不用考試,於是便試試看。還記得面試當天,一共十個人與兩個面試官一起討論,每個人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然後面試官簡單的提出了兩個情景,兩三個人說了半句個人意見後,大部份時間都是面試官在自說自話,面試便完了。不過幸運之神又再一次的眷顧了我,我只是在討論中說過短短的一句,便被取錄了。

報名時以為監考員是個悠閒的工作,只是幫忙收卷,考試時帶帶考生上廁所便完成任務,怎料聽過簡介會後方知要做的工作還不少。作為監考員,要在考試前四十五分鐘到達試場,聽取主監考員的簡介。簡介中會講述那一天那個時段在那個試場有那些考生在考試,考試的科目,每個科目的應考人數,考試時間等等資料。了解過後,助理監考員就會各自工作,把試卷、答題簿和點名紙等必要物資派發到桌上。碰上特別的科目,還會有統計數據簿、聖經、醫學名詞詞典等等的輔助工具要派發。一般來說,像我這幾天工作的試場,大約有四百五十名考生同時考試,助理監考員則有七至八人。

試場預備完好之後,就會讓考生進試場。監考員要觀察考生有否攜帶背包或書本等不可帶進試場的東西,有的話就要讓他們放進衣帽間,手提電話則要放進信封內,然後放在桌上。

考試開始,監考員就要收回考生們填好的點名紙,然後檢查一下他們的學生證。如果沒有學生證的話,考生們可以提供其他身份證明文件,就好像我見過有考生把護照放在桌上。如果有字典,參考書或計算機等物件,也會在這個時候一併檢查。檢查過後,監考員就要點名,核對一下出席考生的身份。

考試進行期間,就跟一般考試差不多。監考員們來回穿梭,看看考生們有沒有作弊;提供額外的紙張和解答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考生有需要時,陪同他們到洗手間。還有,如果考生出現不適,如頭暈,嘔吐或者其他病徵而不能繼續應考,監考員就會和他們一起到診所求診,並且護送他回到家中或安全的地方才會離去。

考試完結之後,監考員就會回收試卷,點算好數目,然後把試卷密封;還是把試場中凌亂的桌椅稍為收拾一下,盡量維持整潔。最後就是在主監考員的陪同之下,把試卷運到考試及評核組交收就算大功告成。

所以,雖然一般來說當一次監考員,大約都會花掉三至四個小時的時間,但因為每人都各有任務,所以時間都過得很快;而且工作期間都要小心翼翼,既不要影響到考生作答的情緒,卻又要保持警覺,時刻留意考生們有否作弊。不過總的來說,監考員的經驗很新鮮,因為可以看到很多英國的大學和香港的大學考試時的不同。有空跟大家談談試場中的眾生相!

星期四, 1月 22, 2009

到處可見的南韓人

前幾年的世貿會議,讓我見識到南韓農民的團結和齊心,也讓香港人為他們的堅持和抗爭,感到一絲的動容。這次的旅途,就讓我見識到南韓新一代的勇氣和學習英語的決心,也許能讓香港的新一代有所啟發。

在以往,因為日本人的消費能力高,所以一個東亞臉孔的人到外地旅遊,常常都會被誤以為是日本人,往往碰面的第一句,不是「Are you from Japan?」,便是「康妮芝娃」。但這次以自己所見,一車一車旅行團接載到瑞士的民族,不是大和,而是大韓;聽到的問好,也摻入了「阿里阿色奧」。

不過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遇上了很多不論男女的單身南韓自由背包客。在我的印象中,南韓人的英語水平,應該跟日本人差不多,只能限於簡單的英語對答,和他們說英語,不可以以完整的句子溝通,只可以說出關鍵的單字。但這次的經歷讓我有點改觀,當然你會說,英語不好的,都不會隻身到外地旅遊吧!誠然我不知事實的全部,但至少他們願意說,願意聽,願意主動和別人聊天和打開話題,而且,說真的,英語水平不比我這個受過二十年英語教育的香港人差。(當然,我英文不好亦是主要的原因)

細問之下,發現原來有不少的南韓人在大學畢業之後,都不會急於找工作,而是會選擇到外地修讀為期半年的英語課程。除了傳統上修讀英語課程的熱門地 -- 英國之外,我曾經遇上了到印度孟買和南非開普敦修讀英語的南韓年輕人。他們都是半年課程剛完結,選擇到歐洲遊歷一番。他們跟我說,不少的南韓人都會選擇到外地讀英語,增強競爭力,而且南韓留學生大多主動接觸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不會像中國留學生般,大部份時間都只是埋在中國留學生的堆中。

再細問一下他們的行程,更加讓自己這個香港仔汗顏。在土耳其的時候我分別遇上了兩個韓國人,其中一個在愛爾蘭成長的男孩,他剛從大學畢業,剛從希臘雅典來到土耳其,而遊玩過土耳其之後,正打算一路向南,經敘利亞和約旦等地,最後從埃及開羅回愛爾蘭。另一個在加拿大讀大學,正在英國當交換生的女孩則剛好相反,她預算了三個星期的時間,由大馬士革出發,走回入土耳其,打算最後在雅典離開。試想想有幾多個香港大學生,願意在畢業之後,又或者在sem break之間,計劃一次到中東闖蕩,走一走以色列,伊朗,敘利亞,約旦等地,了解一下在以巴衝突之外的中東世界?也許有,但恕我孤陋寡聞,至少我未聽說過,又或者是我這隻井底之蛙,根本連香港都未看得透徹。

不是說他們走過的這一種旅遊之路一定是好,也不是說香港年輕人走的那一條路一定是不好、只是覺得,既然社會賢達們常說香港新一代不夠世界觀,既然上一代常說香港新一代不夠刻苦耐勞,既然政府官員們常說香港新一代的語文能力不夠好,那麼何不多鼓勵年輕人出外闖闖?就算不硬性規定一定要進行「畢業修行」,至少可以多成立「旅遊獎學金」,又或者推行免息貨款甚至旅遊資助,讓年輕人多點探索不同地方,多點接觸不同文化的人,擴闊他們的眼光。我們都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自己親身感受過的經歷,會讓我們一世受用。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年輕人是未來的社會棟樑」這句說話,那麼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好好打磨這些未來的棟樑基石,讓香港的將來更加穩固,好讓建設出更高更遠的光輝將來。

星期三, 1月 21, 2009

旅遊中的大同世界

一月一日的叱吒樂壇頒獎禮,方大同奪得了男歌手金獎,同一時間,以巴在加沙的衝突,正在不斷的加劇。兩件看似毫不關連的事,或者有著一絲的蝴蝶效應,讓身處遠方的我感到點點的無奈。

方先生名字中的大同,聽說不是因為他的父母親希望世界大同,而是他的爸爸所信奉的宗教,中文譯名為「大同教」。不過,音樂是世界的語言,以一個名為「大同」的人,作為男歌手金獎得主,單從名字上來說,實在最好不過。

在旅途中,因為預算有限,大部份時間都是住進青年旅舍之中。這些青年旅舍,一般上一間房間有四至十二張床位,讓每個旅客可以有個棲息之所。每個旅舍的房間,其實就像一個小型的聯合國交流會議,讓不同國家的人彼此交流一下旅行的情報,也可以從彼此的故事和經歷之中得到啟發和樂趣。

我記得在米蘭的那家中國人開的小旅舍中,與意大利伯伯談論羅馬的風光,與巴西的帥哥傾談意大利和巴西的足球,還有感激同遊聖西路的日本人所借出的旅行插座;我記得在因特拉肯的古老旅舍之中,與新西蘭來的滑雪者抱怨上不了少女峰,與到英國留學的哈爾濱學生研究到琉森的時間和行程,與一班到德國留學的印度博士生談論英德兩地的教育制度,當然少不得和韓國人把臂同遊歐洲最高的火車站;我記得在里昂古蹟旁的青年旅舍,聽著越南來的他在數越南人的不是,聽著新加坡來的他在計劃他的下一站巴塞羅拿的行程,聽著俄羅斯來的他在解釋普京政府下的人民生活;一切一切來得有趣,也讓我這個香港來的「鄉下仔」,擴闊了自己的眼光。

除了在旅舍中遇上了的人,在旅途中也遇上了很多的好人。就像在里昂遇上了帶我到旅舍的俊男和一同入住旅舍的婆婆(放心,她不是里昂家燕姐,我們也沒有同一間房間),在奇石區遇上的魁北克老夫婦,為我們的local tour帶來了不絕的笑聲,還有就是在伊斯坦堡街頭到處可見的、那些稱呼你為「My Friend」的人,他們也來得友善而可愛。當然也有壞人的出現,我到現在還記得米蘭大教堂前,強捉我的手不放的那些白鴿黨的咀臉。就像好友B說,旅行時當然要萬事小心,防人之心更加不可無,但世界上的人不一定都像我們所想的一般都是小人,想要在我們身上討便宜。

當我在伊斯坦堡舊城區的旅舍中,看到CNN在報道以巴衝突升級時;當我在米蘭大教堂旁邊,和伊斯坦堡大學旁的廣場,都看到抗議以色列的示威集會時;當我看新聞報道,說伊朗已經有五萬名學生,報名願意當自殺式襲擊者時;我就會想,為什麼不能世界大同?為什麼人和人之間不可以和平共存?要競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運動,可以讓大家在公平的條件下互相競技;要交流,儘管語言不通,我們還是有音樂,有動作,有表情,有笑容。

或許,所謂的大同世界,只能出現在旅途中,那個與現實世界隔絕,彼此都暫時不問世事的時間和空間之中。

星期二, 1月 20, 2009

旅行的意義

在好友P的質問之下,才發現良久沒有寫過遊記。原因嘛,都不外是因為自己懶,加上這個月來去旅行去得有點狠,沒有餘暇時間好好記下旅途中的點滴。趁著旅程暫時告一段落,也在自己稍事休息之際,好好的整理一下幾個星期之內的思緒,思索一下這段旅途中的得著與領悟。

在上個月的學期完結後,自己便馬不停蹄地四處遊玩,先後走過了巴黎,米蘭,瑞士和土耳其,也做過了里昂和Grenoble的過客。在接下來的遊記,我會先綜合寫幾篇整體的感受,至於各個地方的個別行程和實用資料,還是待趕過essay之後才慢慢整理來造福人群吧。

記得自己在離開香港的時候,曾經對自己說過要好好的利用這一年的時間,多點四處遊歷,一來是因為以英國為基地,用火車以及廉價航空公司的協助,到歐洲各地都很方便;二來是因為我想這一年,是我在綜合了工作、家庭、體力、財力等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後,最可以無牽無掛旅遊的一年。就如STA Travel的宣傳口號一般,experience is everything,於是,就算有點累,就算要自己不斷的做資料搜集,只要可以到處遊歷,一切都是值得。

去旅行,每個景點都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像到倫敦和東京等大城市的,是要看看繁榮的都市生活;到巴黎和米蘭的,是要買名牌,欣賞資本主義下的物質世界;到香格里拉和九寨溝,是要看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提醒自己要好好保護和珍惜良辰美景;到伊斯坦堡是要領會宗教的融合和衝突,親身走進歷史的遺跡;到曼谷甚至到深圳,則是要吃喝玩樂,放鬆自己,享受優哉悠哉的生活。

如果到了一個地方,去找尋根本不屬於那個地方的東西,當然會落得失望而回。試想像如果你要到日內瓦找賭場耍樂,到開恩茲找大教堂的遺址,到桂林欣賞雪山景色,甚至到香港尋找世界文化遺產,也許你會找得到,但總不是那回事。

不過換個角度想,旅行又是否真的要如此「景點為本」?對於那些只是跟著旅遊書中介紹的景點去走的人,好友F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Checkpoint Charlie」,這個源自柏林著名景點的名字,是在說這些一個又一個的Charlie先生小姐,去旅行去得好像在玩treasure hunt般逐個checkpoint擊破,而根本不是好好享受沿路的風光。

所以,有時候如果時間許可,不妨只是定下大概的行程,然後做點簡單的資料搜集,好像氣候,貨幣,語言,簽證要求等基本必要資料,然後執拾點簡單行裝,帶點音樂或者書本,最重要的是一本可靠的寂寞星球,然後背個大背包便可以出發。我在旅途中遇過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當問到他們預算的行程和時間時,他們往往顯得很疑惑,彷彿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似的。不過,以繁忙和高效率而著名的香港人,往往只有很短的時間去旅遊,而在旅遊時更加希望把握時間,多走一點不同的地方,又怎會有閒情逸緻去細意漫遊。

怎樣也好,我都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我應該還算年輕吧),不要太過執著要在畢業後找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反而應該多點遊歷,好好拉闊自己的眼界,同時也能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來點交流。或者就用謝安琪的一首「節外生枝」中的一節,來讓大家共勉之吧:

「既沒有網 在四方 就恨沒勇氣闖闖
 我這半世 未算趕 何妨迷路看風光」

且看我這點魯莽,會否帶我上到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