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0, 2009

旅行的意義

在好友P的質問之下,才發現良久沒有寫過遊記。原因嘛,都不外是因為自己懶,加上這個月來去旅行去得有點狠,沒有餘暇時間好好記下旅途中的點滴。趁著旅程暫時告一段落,也在自己稍事休息之際,好好的整理一下幾個星期之內的思緒,思索一下這段旅途中的得著與領悟。

在上個月的學期完結後,自己便馬不停蹄地四處遊玩,先後走過了巴黎,米蘭,瑞士和土耳其,也做過了里昂和Grenoble的過客。在接下來的遊記,我會先綜合寫幾篇整體的感受,至於各個地方的個別行程和實用資料,還是待趕過essay之後才慢慢整理來造福人群吧。

記得自己在離開香港的時候,曾經對自己說過要好好的利用這一年的時間,多點四處遊歷,一來是因為以英國為基地,用火車以及廉價航空公司的協助,到歐洲各地都很方便;二來是因為我想這一年,是我在綜合了工作、家庭、體力、財力等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後,最可以無牽無掛旅遊的一年。就如STA Travel的宣傳口號一般,experience is everything,於是,就算有點累,就算要自己不斷的做資料搜集,只要可以到處遊歷,一切都是值得。

去旅行,每個景點都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像到倫敦和東京等大城市的,是要看看繁榮的都市生活;到巴黎和米蘭的,是要買名牌,欣賞資本主義下的物質世界;到香格里拉和九寨溝,是要看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提醒自己要好好保護和珍惜良辰美景;到伊斯坦堡是要領會宗教的融合和衝突,親身走進歷史的遺跡;到曼谷甚至到深圳,則是要吃喝玩樂,放鬆自己,享受優哉悠哉的生活。

如果到了一個地方,去找尋根本不屬於那個地方的東西,當然會落得失望而回。試想像如果你要到日內瓦找賭場耍樂,到開恩茲找大教堂的遺址,到桂林欣賞雪山景色,甚至到香港尋找世界文化遺產,也許你會找得到,但總不是那回事。

不過換個角度想,旅行又是否真的要如此「景點為本」?對於那些只是跟著旅遊書中介紹的景點去走的人,好友F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Checkpoint Charlie」,這個源自柏林著名景點的名字,是在說這些一個又一個的Charlie先生小姐,去旅行去得好像在玩treasure hunt般逐個checkpoint擊破,而根本不是好好享受沿路的風光。

所以,有時候如果時間許可,不妨只是定下大概的行程,然後做點簡單的資料搜集,好像氣候,貨幣,語言,簽證要求等基本必要資料,然後執拾點簡單行裝,帶點音樂或者書本,最重要的是一本可靠的寂寞星球,然後背個大背包便可以出發。我在旅途中遇過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當問到他們預算的行程和時間時,他們往往顯得很疑惑,彷彿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似的。不過,以繁忙和高效率而著名的香港人,往往只有很短的時間去旅遊,而在旅遊時更加希望把握時間,多走一點不同的地方,又怎會有閒情逸緻去細意漫遊。

怎樣也好,我都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我應該還算年輕吧),不要太過執著要在畢業後找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反而應該多點遊歷,好好拉闊自己的眼界,同時也能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來點交流。或者就用謝安琪的一首「節外生枝」中的一節,來讓大家共勉之吧:

「既沒有網 在四方 就恨沒勇氣闖闖
 我這半世 未算趕 何妨迷路看風光」

且看我這點魯莽,會否帶我上到殿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