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14, 2007

差異

看龍應台教授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會有所啟發、令人會思考身邊的事物。

記得以前看過龍教授的「野火集」,看到他對當時社會上的種種不平事的忿慨;「孩子,你慢慢來」中,看到他對兩個孩子的一份心意,一些期盼,一些感觸;「香港筆記@ 沙灣道廿五號」,看到他對香港的一些事情,像政改、像西九、像文化的觀感態度。讀到龍教授真摯的筆觸,就像跟他面對面的在對談一樣。

最近看到龍教授在蘋果日報的文章,以跟自己的孩子的對話,側寫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其中一篇,看了很有感覺:

=========
<要不要上廁所?>

菲力普給我另一次「震撼課」,是在墾丁。我們一大幫人,包括奶奶舅舅表弟表妹們,幾輛車到了墾丁海岸。大家坐在涼風習習的海岸咖啡座看海。過了一陣子,我聽見一旁舅媽問她讀大學的女兒咪咪,「要不要上廁所?」我也想去洗手間,起身時問菲力普:「要不要上廁所?」
你老弟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我,說,「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喔,又來了。我不理他,逕自去了。回來之後,他還不放過我,他說,「媽,咪咪二十歲了,為什麼她媽還要問她上不上廁所?」
嗄?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我開始想,好,如果我是和詩人楊澤、歷史學者朱學勤、副刊主編馬家輝、小說家王安憶一起來到海岸喝咖啡,當我要去上廁所時,會不會順便問他們:「楊澤,朱學勤,馬家輝,王安憶,你要不要上廁所?」
菲力普看我陰晴不定的表情,說,「怎樣?」
我很不甘願地回答說,「不會。」
他就乘勝追擊,「好,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你是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

想想身邊的人,甚至自己,也是會問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想要去洗手間嗎?我想,這是兩地文化的不同,不能說這樣較好或者那樣較差。中國人比較含蓄,很多時候上洗手間這樣的事情會被視為尷尬事而不宣於口,於是便會問這樣的一個問題,讓雙方「好下台一點」。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龍教授的作品,相信必會有所得著。

3 則留言:

Unknown 說...

我亦有在[蘋果日報]看龍教授的文章. 這篇[要不要上廁所?]很是有趣.

我是 2 子之母, 孩子已經念中學了. 但我仍然會問他們"洗澡了沒有?" 臨睡前又提醒他們要刷牙. 外出用餐結帳前, 又會問他們"要不要上廁所?". 幸孩子未有[駁咀], 可能他倆仍未到[20歲]吧!

Unknown 說...

有 2 本書籍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1) The Outsider"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 作者 Nathaniel Lachenmeyer. 講述一個離家流浪的精神分裂症父親. 一個在父親死後才開始追尋他足跡的兒子. 這作品在2000年榮獲和平鐘獎.

(2) Nesnesitelna lehkost buti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作者 Milan Kundera. 這作品由2004年初版到現在, 已經第 14 版了. "輕與重"、"靈與肉", 讓我們閱讀一下當代大師的文學經典.

Joyce 說...

媽媽心目中的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嬰兒,雖然大女兒只有4歲,但我依然像初生嬰兒般處處呵護。這種感覺,當上父母,一定會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