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最近網上最熱播的,是一條有關「草泥馬」的短片。「草泥馬」是粗口「操你媽」的諧音,用以避過內地網上審查的制度。最新的一套是草泥馬與「法克魷」的愛情故事,心水清而又聰明的讀者們,當然知道所謂「法克魷」到底所謂何事。
然後在香港,亦有社民連三子接連在議會發炮,先有「臭四」與「仆街」,使得曾鈺成裁定用字有所不當,然後他們又有「POOR GUY」與「不該」這等諧音出現。官員們紛紛指責,說其教壞細路,議員們亦欲劃清界線,不想鼓吹在議會中使用此種粗言。
有人說,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唐英年當初的那一句「吊吊揈」,以及曾蔭權的「鬥嗡」;亦有人說,為何大眾只懂批評社民連的粗言教壞細路,而對社會上其他所謂的假大空視而不見。
我覺得,不應該將幾件事混為一談。舊同事H說,two wrongs does not make one right,不可以因為別人做了錯事,就讓自己的錯事有了依據。由此至終,都覺得議事堂應該是大家陳述理據,辯明真理的地方。彼此政見可以不同,但總不能人身攻擊;大家立場或許有異,但總應該對事而不對人,議員們如是,官員們如是,參與者如是,這才是文明社會中,一個議事廳所應有的態度。
也許這些粗口的諧音,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有點有趣,但細心一想,對整體討論有何幫助?選民選議員,是要將市民的聲音帶進議會中,為選民們謀福祉。議員們一言一行都應該小心謹慎,莫要讓其他事情,影響到議員們的意見討論。如果議員們只管說粗口而被趕出議事廳,最後結果代表不了選民的意見,選民們又是否看清楚議員們的真面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