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含有故事劇情,請留意>
由丹素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執導和主演的電影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德州,當時黑人還沒有受到像今天般的較為平等待遇,白人對黑人濫用私刑的情況,還是可以在一些鄉郊地方看得到。私刑的方法很殘忍,他們會把黑人吊死,再用火燒,又或者把手指砍下來,總而言之,是慘不忍睹的做法。丹素華盛頓扮演一間黑人大學的大學教授,他相信說話和語言的力量,於是在校園內成立辯論隊,希望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
在教授的指點之下,辯論隊戰無不勝,於是教授開始把辯論隊的戰績寄給各間名牌學府,希望可以引起公眾的關注。途中辯論隊遇到種種波折,包括有隊員離隊,教授被捕,隊員之間的爭論,小隊員的緊張令辯論隊初嘗敗績等等。正當絕望之際,身為當時全國冠軍的哈佛大學辯論隊邀請他們到哈佛作賽,賽事更會作全國廣播。在比賽前一刻,雙方被知會辯題有變,只有四十八小時準備。到底戰果如何?
回想起來,我與辯論好像結下了不解緣。還記得當初讀中一的時候,在當時的師兄呂秉權的鼓勵下,參觀了一場辯論比賽,支持自己的學校。只見辯員在台上雄辯滔滔,用理性的理據與感性的表情,把對方的論點一一擊破,得到了觀眾如雷的掌聲以及評判一致的認同,順利打入次圈的賽事。不過當時性格木訥,又不擅辭令,結果沒有加入辯論隊進行訓練。
到了大學上莊之時,進行了諮詢大會,其實就是一場莊員與會員之間的辯論。不過在那時的我們都太好勝,不明白前輩們提出的問題,不是為了要刁難我們,而是要我們細心考慮各種活動背後的理念和意義,籌辦時的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
想不到投身工作之後,還有機會接觸辯論。每次的立法會會議,其實都是一次辯論,看各黨各派如何在議事廳陳述理據,唇槍舌劍。自己甚至做過兩次辯論比賽的評判,實在受寵若驚。
曾經有一位辯論界的前輩告訴過我,辯論,就是要說服別人去接受自己的觀點,當中可以動之以情,可以說之以理,只要對方氣急敗壞,又或者方寸大亂,就已經勝了一半。我想,在生活中,辯論的訓練的確可以讓我們更加仔細的探討問題的真偽,從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辯論亦和爭吵不同,不要非要迫對方於死地不可,在論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之中,還要保持謙謙風度,談笑間讓對方承認自己觀點有錯。
聽說當初英國管治期間,把辯論引進香港幾間名牌學府之中,是用來培訓將來的政務官。而在今天,政府在政務官面試之時,亦是採用這種辯論的方式來進行,除了可以評核考生的思辯和批判能力之外,亦可以看出考生的價值觀,是否適合當上決定政策的工作。
說遠了一點。即使你對辯論興趣不大,但單看丹素華盛頓的演技,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