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05, 2009

不派糖,可以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公布了他任來的第二份預算案。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今年的預算案不能再像去年般大派盈餘,主調亦由與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變為如何穩定經濟,保住就業。

預算案公布後一兩天的報章意見,大都認為這份財政預算案不太合格,主要批評覺得財爺焦點模糊,說要開展職位,新開設的職位卻不能有效針對失業大軍;退稅措施被批評為力度不足,六千元的退稅只是杯水車薪;為大學畢業生而設的實習職位,月薪四千,比快餐店清潔工還要低;新開設的所謂「上網輔導員」,亦被譏諷為但求開設職位,濫竽充數的水份。

我們都明白,編寫這份預算案,要面面俱圓,得到市民的掌聲,是極其困難艱鉅的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金融海嘯下,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業的一班精英,之前銀行收緊信貸,漸漸蔓延到做生意的周轉不靈,公司倒閉,小市民打工仔被裁,飯碗不保,繼而影響消費信心,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才會先有唐英年希望匯豐電盈不要裁員,又有曾蔭權和曾俊華上演行街血拼騷,希望帶頭刺激消費。財爺一方面要想如何帶動就業,一方面卻又被「大市場,小政府」這個曾班子的金科玉律所緊縛,只能以所謂「先行者」的角色介入市場,同時又要為了應付民意和政黨的壓力,不得不推出紓困措施,把庫房中的錢分予大眾。

筆者認為,與其派糖,倒不如集中資源,為香港切切實實地想想將來的路該如何走,如何能夠更有效持續地發展下去。以往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幾頭馬車,好像房地產業,旅遊業,金融業,轉口貨運業等等,近年來都受到各方各面的挑戰,香港的領導地位正在動搖。要養活七百萬人口,必須想好將來的發展該怎樣走。曾特首曾經說過,要把香港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又謂單單金融業,便可以養活一千萬人口。一場金融風暴之下,未知曾蔭權的想法可有改變。

蔡子強在明報的論壇中,也說了相似的論據,他提出了幾個問題:

- 經濟好景時,要「還富於民」,所以政府要派錢;但到了經濟不景時,因為要「紓解民困」,所以政府一樣要派錢,那麼究竟政府幾時才不用派錢﹖

- 如果每一次,我們都不問緩急先後,而是一股腦兒,從中小企、中產、草根、大專畢業生、社福界、勞工界……每一個人統統都問,究竟政府(如財政預算)可以如何幫到我﹖我可以拿到哪些好處﹖那麼香港15%的個人入息稅、16.5%的企業利得稅,這樣的低稅率還能否維持﹖我們是否應像一些福利主義國家那般,大幅調整我們的稅收結構﹖

- 如果政府「拍心口」擔保幫每個人都安排到一份好工,而且是那些如熒光幕年輕受訪者所要求,夠錢唱卡拉OK的好工、長工,那豈非我們要搞計劃經濟、就業分配﹖

- 有議員要求政府加碼200億,否則便會否決預算案云云,究竟除了一個叫價之外,他們有否具體方案,讓這些公帑真的用得其所﹖

蔡子強說,也許普選可以讓我們選出更有認受性的政府,從而可以更大膽、更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且勿論這個假定是否成立,他所提出的問題,正正是我們所要考慮的。

飯碗是用來盛飯的,不是用來盛糖果的;作為一個家庭的成員,要是大家不好好想想,如何一起努力去找米源開飯,保住飯碗,而只懂伸手要糖,只求一時口舌之福,不理長遠果腹之道,縱然政府有五千億儲備,亦會瞬間付諸東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