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2, 2009

倫敦學習團.一



在學校的安排之下,剛參加了三天的倫敦學習團。三天的旅程包括到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gh)、英國的國會大樓西敏寺(Westminster)以及一家為英國傳媒提供稿件的通訊社Press Association。行程得著甚豐,分開數篇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說每日電訊報參觀的經驗之前,也許先簡介一下英國的報業情況。英國的報業,主要的分為著重在政經新聞的精英報章(elite press / broadsheets),以及主力報道八卦新聞,又或者以嘩眾取寵的方式吸引讀者的小報(tabloids)兩大類,當初幾份最高銷量的,小報代表有太陽報(the sun),每日郵報(daily mail),精英報章就有衛報(guardia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以及我們這次參觀的每日電訊報等等。跟香港的一樣,同樣面對著銷量下跌,讀者人數下跌,廣告收入減少,免費報紙的出現,以及來自其他媒體,包括互聯網的競爭等等問題和挑戰。

為了迎合挑戰,以及更有效地整合多媒體與互聯網的效力,電訊報在大約兩、三年前,來了一次大革新。首先,他們把辦公室搬到現在位於倫敦victoria區的商業大樓之中,把以往分隔在不同層數的不同工作崗位,集中在同一樓層。樓層的正中央有一張圓桌,他們稱之為「中樞」the hub,報章的主編,決策編採人員,以及來自各組的人員,就會在這裡討論每一單新聞的重點、內容、表達手法、所佔版面等等,決定了後,就會把訊息分發到從中樞散發開去的各組代表之中。他們形容,這是一個整體思想上的轉變,把從前各自苦幹之後,再由編輯埋頭修改的想法徹底轉變過來,更有效、更快速地對新聞作出應變。

在結合不同媒體方面,他們在自己的網頁上,設立了影像的結合。他們與一間英國電視台ITN合作,把不同新聞的錄像轉化成網上版本,然後結合在報道當中,而不只是像香港的報章般,只是單純把報紙的內容搬到網上,又或者另闢地方,作為網上錄像新聞的基地,而欠缺了把影像和既有的報道結合起來。對此,每日電訊報的負責人說,他們引入錄像新聞,是希望重歸基本面,用各種可能使用的媒體,把要說的新聞故事說好。他們都承認,有些新聞,任你有再好的文筆,都是不可能用文字完整地、實在地描繪出來的,但用其他媒體,包括聲音,影像,動畫等等就可以輕易地把訊息呈現,讓讀者更容易了解情況。

但說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利用web 2.0當中,用家提供資訊這一個互動的特點,來豐富自己的報道的做法。香港的報章,這方面做得較多的是蘋果日報,很多報道都會希望讀者可以把想法回饋給報章及公眾知道,有線的「新聞有線人」也鼓勵觀眾提供新聞線索。電訊報更進一步,他利用自行研發的技術,研究在報道旁邊,透過輸入關鍵字,讓系統自行在互聯網不同用戶的blog,facebook,twitter,digg,討論區等等提取相關的資料,然後在報道旁邊顯示出來,情況其實就像在以報道作為一個討論的話題,新聞的頁面就提供了一個公眾討論的空間,大家可以即時看到不同人的意見,促進了民主社會中提倡的公民參與與交流。聞說系統快將完成,完成之時再找個例子,檢視一下這個系統的成效,但單從概念而言,已經令人期待。

看過別人的經驗和做法,香港報章在結合互聯網與多媒體的力量時,也有借鑑的地方:

一.瀏覽速度。踏進了寬頻時代已久,大家漸漸習慣了看網頁是不用等太久的,大概十五至二十秒已經是極限。現時香港各份報章的網上版,速度算是不俗,不過有時就會因為要載入廣告拖晚了整體的速度,這樣到最後可能會影響用戶瀏覽網站的感受,結果轉投別份報章的懷抱。以筆者為例,以往曾試過有段時間很怕到那份公信力第一的報章的網站,因為要等待載入廣告,往往要等上三十多四十秒,才可以看到頭版內容。

二.著重結合。每份報章其實都只是一個品牌,一個標誌,用那一種表達方式,其實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報道的準確性和可讀性。各報章可以考慮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故事,甚至可以考慮與電台與電視台合作提供內容。舉個例,早前的社民連三子連環大鬧議會,用影像就可以更繪聲繪影地表達當然亂的情況;特首的「鬥up」辦論,如果可以有聲音提供,就可以讓讀者更好地判斷。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報章要做的,就只是像現時很多的blog的做法一樣,在文章當中加入youtube檔案而已,要解決的就是版權問題,更新的即時性,存取格式等等技術問題。

三.公眾參與。筆者認為,報章的出路,也許就在於「互動」二字。要留住讀者,就要令他們覺得他們是一份子,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社群。從提供內容,發表意見、凝聚動員、甚至帶起話題,統統可以透過網絡工具的幫助,增加公眾的互動性。說到底,報道要服務的對象,始終還是大眾。

對於報章的前景,每日電訊報的負責人並不感到悲觀,反之,他更認為現在是提升公眾參與,更直接地面對群眾的契機。當然,要如何解決資金的問題,對英國和香港的報業都是一項很大的挑戰。電訊報的做法是透過網上廣告收入,以及在相關廣告旁邊提供商品銷售,然後與供應商拆帳的形式來創造收入。其實香港的媒體是有市場的,畢竟,世界上使用華文的人口,不會比使用英文的人口為少。只是,內地相對封閉的新聞環境,封殺了香港新聞行業拓展大陸市場的機會。既然電影、電視等文化產業都可以有更緊密合作,為何新聞行業不可以成為CEPA的一份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