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生活,物價都比雪菲爾高,唯一的好處,也許就是有一點免費的東西,讓你的生活愉快一點。
就像我這天做完訪問之後,就去到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瀏覽了一下。英國的博物館大部份都是免費的,而且很多都集中在倫敦,吸引了很多倫敦市民和遊客前往參觀。而我當然不例外。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了很多不同時代的人像畫和人像攝影作品,一邊看,一邊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沙龍」中、歌詞說的紀錄生命片段。也許人像畫的出現,就是在攝影技術還未發明之前,能夠捕捉生命瞬間的唯一方法。
之後踏出博物館,遇上了免費派蜜桃茶試飲,正好解解渴,又可以省下一筆。不覺到了下午,倫敦街頭可以聚集了很多派發免費報紙的工作人員,不停的把免費報紙London Paper和Lite交到行人手裡。我當然不例外,各拿了一份,之後便又躲進了公園中,玩報上提供的數獨(Sudoku)遊戲了。
聽說倫敦還不時會有些免費電影,上網登記後便可以去看;聽說好友B跟好友F的學校,逢星期一至五中午都有免費飯派發,目的是要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不要問我兩者之間有何關連);乘地鐵時看到廣告,說有網站可以提供服務,讓有需要的人找到免費住宿(雖然有待查證)......
還有多少免費東西有待發現呢?
2 則留言:
很高興還有人仍然堅持稱呼sheffield 作"雪菲爾",不是那冷冰冰的"設菲爾德".兩三年前當我還在sheffield uni.讀書時,曾到london street的華僑老人中心當一天義工.從長輩華僑得知過往sheffield一般被稱作"雪埠".但自從近年多了內地留學生,內地譯名才慢慢流行其至成為"正統".
事實上若果你眼利的話會留意到在火車站的月台上(不要問我那個月台,已離開sheffield多年)有一已退色多年的”welcome to sheffield" billboard,還可以依稀看見下方有一行中文譯文的.已記不起是”雪埠”還是”雪菲爾”,但肯定不是”設菲爾德”.
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一代香港人的無奈,中國內地近年的發展是令人鼓舞.但面對著十三億人口這個龐然大物,很多本土印記卻註定要被吞噬與磨滅.或許這就是我没有回港的原因,我所認識的香港已一去不返了.當然人要跟著時代改變,但當長大的地方變得陌生,一刻間突然發覺原來人生在世本來就是異鄉人,到那處去也無所謂了.
Ice Horse
把SHEFFIELD叫作雪菲爾,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名字要比「設菲爾德」來得動聽一點。不過,我最喜歡的譯法,是我朋友說的那樣:「犀飛利」。
所以,我們都是在「犀飛利大學」唸書的學生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