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31, 2009

年結


這是我一年前在瑞士倒數時拍下的煙花照。一年容易又除夕,又是作年結的時候。

還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自己身處瑞士,除夕晚上更加冒著嚴寒和遍地積雪,到蘚黎世的湖邊看煙花倒數,雖然當時是自己一個,但四周都有人跟自己一起狂歡,感覺難忘。轉瞬間一年又過去了。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二零零九,也許會是「豐」吧。的確,跟前幾年相比,今年沒有了工作上帶來的滿足,沒有金錢的進帳,但卻得到了豐盛的經歷。先說遊歷吧,一月到過瑞士、過境法國里昂,又到過土耳其;三月到愛爾蘭;四月在摩洛哥;五月的西班牙月;六月從布加勒斯特走回倫敦再直接走到奧斯陸然後上北極圈內;九月的蘇格蘭畢業之旅,要是把去年十一月的柏林以及十二月的布魯塞爾與米蘭之旅算上,連同一年間在英國四處遊玩,一年走了十四個國家,真的夠「瘋」了。

除了遊歷,讀書的日子都讓我難以忘懷。花了兩個月時間寫的論文,最後得到不錯的分數,獲教授讚賞為「neat little project, well carried out」,實在感到滿足。回想起從第一天上課時不習慣,恐怕未能跟上課程,到最後能以Merit的成績畢業,我這個非教徒也應該說句「感謝主」了。最重要的,是我真正讀到了自己想了解的課程,充實了自己,也裝備了自己,向更遠的目標邁進。

讀書遊歷之外的經驗也讓我回味。兩年前你問我,我決不會相信自己可以在彼邦獨個生活一年,可以和雪菲爾市長會面握手,可以跟英國外相文禮彬對談,可以見證亨特利打出147,可以在北極圈跑10公里賽和感受午夜太陽,可以走到西敏寺中的議員專用咖啡廳跟議員做訪問,可以在撒哈拉沙漠外圍走貓步,甚至可以在宿舍焗爐自製脆皮燒肉...一切一切如夢似幻的情景,在打這篇年結時又再重現。

課程完結,一起到彼邦的好友們有的繼續留守他鄉,追尋夢想;有的回到現實,為事業打拼;有的有了新的動向,有的還在尋找自己的路。我呢,回來三個月,慢慢弄清楚自己的目標,很快也要開展新的生活。儲下了一整年的能量,也應該是時候大展拳腳了。

豐盛的一年快將結束,下一年又會如何?貪心的我,總希望來年會繼續精采。我不怕辛苦,怕的只是日子過得太快,還未及好好活過就己經結束。

老套點也要說句,共勉之。預祝大家新年愉快!

星期二, 12月 29, 2009

哀悼乳房

在回家的小巴上,聽到了電台新聞廣播,說台灣有醫療集團涉嫌以虛假病歷詐騙保險金,有人甚至自切乳房以作詐騙。聽著聽著,頓覺心寒。

前幾年已經聽聞內地有人為了騙取保險金,故意弄瞎自己的眼睛,當時還以為是內地民智未開,才會出現此等駭人聽聞的事。怎料今天,竟然在教育水平相當較高的台灣,聽到這樣的消息。

不敢猜想到底是鬼迷心竅,還是根本一早已經不想要胸前兩團負累。但無論如何,如此這般自殘身軀,實在可怕。

保險原意是於自身有意外之時能得到保障,起碼能夠有金錢上的幫助去作治療,又或者解決摯愛親朋燃眉之急,不致於一下子頓失所依。但扭曲原意,自殘身軀以換取金錢,又是否單單能以價值觀出錯來作解?

切除了的乳房不值得我們去哀悼,要哀悼的是那把乳房當作金錢利益、被利慾薰了的心。

星期日, 12月 27, 2009

我要寫專欄!(三)

去年到了英國,在課業與體驗英國生活之外,還剩下很多時間。主要原因,是因為身處的雪菲爾不算是繁華的大城,商店往往下午五時就關門了,又不想如年輕人般每天晚上往酒吧或夜店裡混,外頭天氣又冷又濕,最好的活動當然就是躲在宿舍裡過日子。一個人在房間,最好的消磨時間方法,自然就是看看新聞,寫寫文字。

也許是彼邦的空氣比較清新、節奏比較緩慢吧,自己的思路也清晰一點,靈感也多一點。那種久違的思潮起伏感覺,又在工作忙碌了幾年之後重新尋回。有時候只要一坐在電腦面前,雙手放在鍵盤之上,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就著一個議題侃侃而談數百字而毫不吃力,還有閒情慢慢琢磨用字遣詞。

愛寫作的人都會明白,那是一種多麼令人振奮的感覺。文思泉湧,欲罷不能;手寫我心,渾然天成。一切來得愉快而美好。

於是,又萌起了寫專欄的想法。於是,課餘時寫了幾篇社會上的議題,希望找個機會發表一下;旅行時帶上隨身NETBOOK,坐火車時埋首疾書,努力不懈。日子有功,總算完成了幾篇自覺得不太失禮的作品。

正當想發表之際,才又發現:我不知道該把稿件傳給誰。網上面能夠搜尋到的電郵地址,都不是能夠讓我投稿的;報紙上現有的地盤,都讓好一些智庫組織或者相關人士霸佔了,單打獨鬥的人很難成事;加上報紙式微,看報的人越來越少,更遑論看政經分析的人了。

想著想著,不如罷了。

想深一層,其實自己愛寫,有人家賞識當然更好,但主要還是自己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記下一些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曲高和寡,未必不好,只要自己愛聽,也就可以了。

要是你也喜歡小弟所寫的東西,也不妨把我的部落格多多宣傳一下,感激不盡。

星期六, 12月 26, 2009

我要寫專欄!(二)

世事往往就是這樣,當萬事俱備之際,東風就遲遲未能吹起;當你以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其實你還沒有想得透徹。

真的要下筆寫文,才突然想到最重要的一環沒有想通:我到底要寫些甚麼?

我沒有陶傑的那種反共親英基因,沒有蔡瀾的飲食經歷,沒有龍應台的批判智慧,沒有游清源的冷嘲熱諷,沒有古德明的英語造詣,沒有司徒華的說寓言故事能力,沒有張翠容的萬里路故事,沒有王永平的官場生涯...

我,作為一個自命不凡的作家,到底要寫出那一樣的文字,才能引起諸位看倌的注意?難道真的要寫電視台新聞部的秘聞嗎?這無疑是很引人入勝,但我可不想背著「食碗面,反碗底」的罪名來當一個寫手...

加上,曾經看過一位專欄作家寫過(恕我忘了是那一位作家...真不該!),寫專欄最難的地方,是要每天持之以恒地找到題材來寫,短短五百字至八百字之中,要寫得生動有趣,談何容易。

於是,第一篇就這樣胎死腹中。專欄作家夢也就就此打住。自己的部落格也不常常更新,只是當有感而發之時,才找個位置過過癮,發洩一下。直到去年到了英國之後...(續)

星期五, 12月 25, 2009

我要寫專欄!(一)

每個喜歡寫的人,都曾經幻想過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專欄作家,又或者是在副刊中有屬於自己的地盤。而我,當然也不會例外。

大約應該是中學時期吧,當時同學會有訂閱明報的習慣,由於同學們習慣先看頭版,接下來是體育版和娛樂版,於是我這些沒有訂閱一味靠借來看報紙的人,就只好從他們不太愛看的副刊先看起。副刊中通常有一頁是專欄作家的地盤,每每讓我看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看副刊專欄的習慣。

專欄作家的確有不少佳作,想當年金庸先生也在副刊連載小說,近年愛看的有司徒華,吳靄儀,陶傑,蔡瀾,張翠容,甚至詼諧的陳也,游清源等等,的確讓沉悶的報章帶來生氣。不過,偶而在報章專欄中,亦看到其他的作家,又或者社會上的知名人士的大作,實在不敢恭維。他們有的無病呻吟,有的無的放矢,有的無事生非,有的言之無物,有的嚼之無味,有的甚至文法不通,別字連連。於是不禁心想:要是他們也能寫專欄,為什麼我不能?

於是,在某年某月某夜,我把心一橫,決定實行自己的這個寫專欄計劃。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為自己挑個好的筆名。需知道所謂「名揚天下」,一個好名絕對可以讓大家容易對這個作家留下印象,就正如曹捷變成「陶傑」,梁偉文改為「林夕」,蔡東豪化身「原復生」一樣。千挑萬選之下,終於找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認識我的朋友們也能夠從筆名知道是我的劣作。

下一步,我知道要投稿到報章,自己的文筆還未夠好,於是便登記了一個網誌戶口,用來磨練自己的筆觸之外,也一廂情願地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在網上看的劣作,從而帶動人流,最後令報章編輯主動謁見。

一切準備就緒,正當開始打第一篇大作之時,問題就開始浮現...(續)

星期五, 12月 18, 2009

何謂通識?

這天在看新聞,主播努力地在大屏幕前解釋海底火山的種種,但我卻半點都聽不進耳朵。這個新聞通識,是跟隨一則有關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海底火山爆發的畫面新聞而播出的。

不,我不是說主播說得不好,不是說畫面表達不好,只是不禁在想:這真的是我需要知道的所謂「通識」嗎?若以香港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來說,也許可以勉強納入「能源科技與環境」這一個單元內,也許我和一眾學生們都應該要知道的。(順便解說一下,通識教育科的另外五個單元,分別為「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以及「公共衛生」)但,這些火山結構的知識,不是比較偏屬於「專業知識」的類別嗎?從何時開始專家們的研究,變成了中四學生的通識教育?

林沛理在「破謬思維」一書中談到,香港有將事情和知識「通識化」的現象,一些以往專門的知識,如醫學名詞或者財經術語等,將他們都變成每個升斗市民都應該要認識的事情,恍惚你不懂何謂移動平均線和相對強弱指數,你不識H1N1與H9N2的分別、又或者西布曲明帶來的影響,你便不能算是有知識的香港人。

當然,更多更廣的知識,畢竟對我們有所裨益,這些我都明白。新聞時段提供新聞相關的背景和資料,我都覺得應該。但有時候過份走火入魔,趨向偏鋒,只會弄巧成拙。需知道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都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消化太深奧而又不切身的資訊。

在完成這篇拙文的同時,新聞又再一次播出這個新聞通識,這次用心地看,總算看出個大概。但其他走來走去,用耳朵聽新聞的觀眾,又能了解多少?又或者多問一句,讀出通識的主播,在下班之後,又是否仍然記得太平洋脊的長度以及枕狀熔岩的形成?

Da Jump Show



(圖片來源:明報新聞網)

這天,曾特首帶領兩位局長與一眾醫護人員,率先接受流感疫苗。也許有人會覺得太過做騷,但,這場騷不得不做。

的確,這次免費接種疫苗的對象,並不是十八至六十五歲的這個主要人口類別,而是長期病患者、孕婦、小孩子由六個月至未滿六歲、65歲及以上的長者,還有醫護人員,以及從事與豬隻有關行業的人士。政府這次的如意算盤,打的有幾項:一是要令公眾知道政府認真應對流感帶來的威脅,防患於未然;二就是要發揮悠悠眾口之力,令一眾孝子賢孫和緊張父母能夠受到感召,可以帶家中長者和嬰孩前往接種疫苗;而最終目的,當然就是希望可以令這一班高危人士「自投羅網」,接種疫苗。

但這算盤又是否打得響?從預約數字,以及電視新聞所做的街訪,似乎未必。

長者們普遍擔心的,是疫苗有副作用,加上昨天的一則有關藥廠要回收疫苗的消息,更加雪上加霜。嬰孩們可能反抗聲音不會很大,但長者們的傳統智慧可能會對打針有心理反抗,覺得無病無痛為什麼要打針。政府一方面希望可以好好照顧這群長者,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強迫長者們一定要接種疫苗,於是就必須要搞這場騷,提升公眾關注,把游說責任轉向長者的子女親友。假若這推斷正確,那下一步政府應該要做的,就是主動替那些這場騷影響不了的高危人士,包括獨居老人,護老院舍的長者,露宿者,或者其他弱勢社群的人士,而這班人就正正最應該接受疫苗,因為有病時他們未必有能力即時求診。

以往的政治騷都會為人詬病,但觀乎今天各大傳媒的處理手法,似乎大家都覺得這場騷不得不做。當然,做騷之餘,假若能有其他實務性的配套工作,相信一定能夠讓市民大眾更加做好準備,應付接下來的下一個流感高峰期。

星期四, 12月 17, 2009

如何延續傳奇?

香港足球隊在東亞運過關斬將,奪金而回,締造傳奇一刻,確實教人興奮。這面金牌可貴之處,在於一向積弱之香港足球,竟能接連殺敗南韓、北韓和日本等幾支亞洲勁旅,讓大家跌破眼鏡。誠然,若非香港主辦這次東亞運,若非有主場球迷大力支持,若非對方派出二線球員應戰,若非有大球場這塊「獨特」的草地,香港隊的確未必能夠在決賽擊敗對手,奪金而回。

傳奇之後,不少聲音都要求政府要加強對足球運動的支持,要求多建球場,多撥資源發展足運,又或者將足球納入精英運動行列。政府亦立即作出反應,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率先表示未來會多建九個足球場,至於資源方面則有待研究。

聽罷這些建議,我立時有了疑問:為何只有足球運動在東亞運後要求加大支持?香港在今屆東亞運中共得二十六金,除了足球之外,其他的金牌項目還有壁球、桌球、柔道、武術、風帆、單車等等,為何沒有聽見他們說要加大政府支持?這與足球這種運動的性質有關。乒乓球也許只需要一張球桌、風帆可以在赤柱或長洲等地方舉行訓練,惟足球的發展,需要有符合比賽水平的球場來作技術與戰術的訓練,這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已經有著先天性的不足。試問以地產發展掛帥的政府,又怎會願意犧牲土地來作足球場發展用途?

觀乎其他足球強國,除了有訓練的場地之外,更重要的是足球可以作為賴以為生或者改善生活的職業。英國、西班牙等地都有足球訓練學校,巴西或非洲國家的足球員可以憑「踢好波」來得到其他國家聯賽球會的青睞。這些都有賴一個發展良好,能讓球員與班主有信心繼續營運的足球聯賽來支持。試問現時每場平均不足一千人入場的本地聯賽,月薪只有數千元的本地球員,又怎能給年輕人信心投身足球圈子?

但再想深一層,即使增加了資源,興建了場地,改善了待遇之後,又能否真的延續傳奇?當然不能,市民的支持亦都十分重要。我們若只是口裡說說要支持香港足球,只懂伸手向政府要求資源,而自己沒有身體力行去支持足運發展,多點入場支持本地聯賽,多點鼓勵有意投身球圈的年輕人繼續努力,一切都只會繼續原地踏步。即使我們不是足球員,本身可以做的都有很多:我們能否多點關注球員的努力,而非賠率的浮動?傳媒能否多點介紹香港足球員的努力?本地聯賽又可否多派一點免費票,又或者多組織學生入場支持?

當然,我們的足球運動發展目標,並不是要奪取世界盃金牌,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但,沒有另一種運動,可以比足球更加容易凝聚眾人的心,牽動大眾情緒,團結各方好友,甚至像今次香港奪金般建立愛港氛圍。那,政府與市民大眾,又可否攜手合作,制訂良好政策,搞好各種配套,讓大家都能夠延續將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星期三, 12月 16, 2009

令我抓狂的二三事

認識我的朋友也許都知道我的脾氣不錯,很少會動怒,甚至有朋友曾跟我說過,不能想像我發怒時的樣子是怎麼樣的。承蒙厚愛,但其實我也是人,也會有動氣的時候。其中,有些小事兒是很容易觸動我神經的:

- 街上垃圾箱的煙灰隔被放上了一塊紙巾,然後燃起了焦臭的薰煙。到底是掉紙巾的人眼界太差,還是有人覺得香港的空氣污染還未夠嚴重?

- 滿載的巴士上人們塞在近門口的位置又不肯盡量行入車廂中間,使得有位無人坐。到底是大家都聽不明白車廂廣播中的兩文三語溫馨提示,還是每架巴士的司機都美艷動人得使大家不想錯失?

- 到快餐店進餐拿起汽水時發現膠杯蓋鬆脫。後果通常有兩個,一是讓所有食物都增添汽水的美味,二是讓自己化身成汽水太郎。

- 電腦網絡於下載還剩下百分之一的時候斷線,然後又忘了使用續傳軟件;又或者用msn傳送檔案時不停要求用liveone防毒軟件但卻又下載不了。

- 到茶餐廳吃肉絲炒麵或者乾炒牛河時發現碟底的油多得可以炸西多士,又或者呷一口冰奶茶時發覺杯中的糖可以提供成年人三日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又或者看到肉丁麵的紅色素可以把蒼白的雙唇即刻變成烈艷...

不過還是別說太多,以免親手破壞自己宅心仁厚、溫文爾雅的太好形象...

星期日, 12月 13, 2009

傳奇一刻


「創造傳奇一刻」這句東亞運的口號,今天由香港足球隊在大球場活現了。

是的,從四強擊敗朝鮮打入決賽當刻,香港隊已經締造了歷史,第一次打入大型運動會足球賽事的決賽。今天一起床,弟弟就已經興奮地告知他「撲」到了決賽的門券,要進場為香港隊打氣。他的一句「有今生無來世」,也確實是這場球賽的寫照。

是的,從第一場以四比一大勝南韓開始,香港足球隊就已經帶來驚喜。之後以一比零輸給國家隊,但仍然能夠以小組首名晉及四強。面對體力、速度、技術都比自己優勝的對手,香港小將們都能沉住氣應戰,打出賽前部署,最後在十二碼擊敗對手,成功奪金。

長期積弱的香港足球,能否憑這塊金牌而再度振興起來,尚是言之尚早,但至少這面金牌,把這幾天來關於東亞運行政上的混亂,以及安排上的失當等等負面新聞當中,成功把焦點轉回我們該注意的運動員身上,也實在是值得高興的。

陳七那六萬元的頭等機票,也算是值得的吧!

星期二, 12月 08, 2009

年曆卡


信箱中放進了由管理公司派發的年曆卡,小小的一張卡,印上了明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分佈圖。

曾經以為這個年頭,誰也應該不再需要年曆卡的了。只要拿出手機按幾個掣,又或者到網上谷歌一下,所有年份月份日子的排列次序統統顯示出來,那還要那張年曆卡來幹啥?原來不盡然。

自己自少便很喜歡收藏年曆卡。看著那張少少的卡,欣賞卡上的圖案設計,盤算著原來來年自己的生日在星期二,農曆新年有連續四天可以放假,復活節時可以拿三天有十天長假等等...都已經叫人未出發先興奮。而我這個念舊的人,每當收拾之時,看見自己儲起了的十年前年曆卡,回想起十年前要踏入千禧年的種種,那時的人們擔憂著千年蟲的威脅,年曆卡就像是自己的一本紀念刪,又是勾起回憶的催化劑。

於是,我還是珍而重之的要了一張,放進自己的收藏品之中。未知十年後的我拿回今天的這張年曆卡之時,又會泛起怎麼樣的一些回憶呢?

星期六, 12月 05, 2009

放題

放題這玩兒,著實很有趣。

放題不是紳士淑女的遊戲。不可能優雅地淺啖三文魚生,慢嚼吞拿魚卷,每個人都像是和時間競賽,和胃納比拼。對,要在眾多的「落單紙」中挑出心儀食物,要考慮份量多少,要等候侍應經過「落柯打」,要等候食物送到,要進食,要進行下一輪的點菜輪迴...在限時兩小時的放題時段,一刻都不能緩,誰還有空有心思去當甚麼紳士淑女。

放題,應該是屬於一大幫豬朋狗友的玩意,而不是二人世界的享受。每人手執一張「落單紙」,見空格即填上人數數目,茶還未奉上已經把「柯打」交到侍應手上。然後大家磨拳擦掌,擺好架步,一副準備上陣殺敵的裝璜。只聞風花雪月間,但見上菜未敢閒。霎眼碟來碗又去,斛籌交錯再加單。若有餘飯剩菜,大夥兒在推搪間調侃,在混亂中糾纏,甚至在電光火石間暗渡陳倉,但求順利過渡,碟碟清倉。要是二人喁喁細語,只吃兩小件便喊飽,那倒不如到正規餐廳點餐進食來得簡單方便。

放題本身就是一種賭博。放題不是自助餐,不能先睇辦後落單,只能膽搏膽,看單點菜。大多數的放題「落單紙」是插圖欠奉的,只有文字,最多加上「本店推介」的字樣,質素如何,各安天命。「落單紙」的確實數量就有如普選的確實日期一般,永遠是個謎,「一」可以是「一片」、「一粒」、「一碟」、「一份」、「一客」、「一碗」、「一鍋」、「一餐」......所有你能想像的量詞皆可套用其中。來少了還可以加單,要是心想來一小碗蟹粥卻奉上了一大鍋之時,只能喊三聲,然後低頭吃完粥。

放題應該是由男人發明的,而且是由好色的男人發明,因為可以完全滿足那種「俾一舊錢,試勻全場囡囡」的大男人心態。當然,也可以是由女人發明的,那應該是由愛買鞋的女人發明,因為可以完全滿足那種「唔該每個款每隻色要一對」的買鞋情意結。

K,多得你遠道從澳洲回來,跟我們這幫好兄弟聚首,讓我們能夠在昨晚享到放題的快感。當然,S那出奇不意的左手,才是畫龍點睛之舉吧,哈。

星期六, 11月 28, 2009

簡單而幸福


又一天,興緻勃勃地走到了中環,尋找那家曾經消失了的美好。

那一家中環人的摯愛,因為敵不過租金的高昂,曾經結業了。然後經過幾個月之後,又重新在新地址營業起來。

找個位置坐下,碰巧菠蘿包剛剛出壚,二話不說便要了一個菠蘿油少油,再加上熱奶茶與餐蛋麵。奶茶未算特別香濃,但那菠蘿油才是精粹所在。咬下香脆的菠蘿皮,濃濃的菠蘿味沿著味蕾佈滿口腔,配上牛油的鮮,欲罷不能,只消一陣子便把他消滅了。

然後奉上的餐蛋麵,湯底只是簡單的清湯,但點睛的是那半熟蛋。蛋黃鮮香,比起一般在其他茶餐廳的、徒有蛋形而毫無蛋香的好上千倍。一口把蛋黃吞掉,足以把平庸的麵條和餐肉都忘卻了。

一杯熱奶茶,一頓小茶餐,簡單而幸福。

星期日, 11月 22, 2009

懂得吃,捨得穿


最近很愛聽的一首歌,是王菀之的「小團圓」。喜歡的原因除了是旋律好聽之外,還很喜愛當中的一句歌詞:

「在最壞時候 懂得吃 捨得穿 不會亂」

很喜歡這句話當中的意思。

看過一本叫做「秘密」的暢銷書,當中所言的,也跟這句話的意境有點相似。書中說我們要想像已經得到了我們想要的那個目標,然後幻想得到後我們的感覺、心態和行為會如何,之後就以那些感覺、心態和行為來生活,最後宇宙的法則就會引領我們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目標之上。

套在那句歌詞上,也就是說,不要把心思放在自己所貧乏的東西上,這只會引來更多的貧困思想,無助於積極行動。要保持住富足的心,保持自己一貫的優雅,別讓環境取代自己的心智,走自我的步伐。

聖經中也有說過:「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無論環境如何,際遇如何,也當保有愉快的心,相信身邊充滿機會,一定會走到理想中的地方。

星期四, 11月 19, 2009

麻辣米線香港情

麻辣米線絕對可以打敗魚蛋燒賣蛋撻奶茶等等傳統港式小食,成為香港人的代表美食。

如果你有走進任何的米線小店,雲貴川滇各處風味也好,都會遇見人頭湧湧,座無虛席。一張六人小圓桌,坐在六個互不相識的人們,他們一起對著面前那一碗米線而奮鬥,一起擦著滴下的汗珠,卻又享受著味蕾帶來的衝擊。豬肚腩肉炸醬雲吞,腐皮豆卜翼尖魚蛋,各人也許埋首之事不同,卻又同樣地享受著美食帶來的滿足感。偶而望見對面的小胖滴著豆大的汗珠,呷著冰奶茶,自己也不禁莞爾一笑。

那景象不就是香港人的寫照嗎?你我也許本來互不相識,被命運安排在狹小的空間中。彼此也在努力,在難捱與享受之間遊走。偶而看看身旁的你我他,一切干戈也都付與笑談中。揮熱汗,嘗百味,人來人往,渴望的來,滿足的返。

甚麼?米線不是香港原創,未能代表香港人嗎?香港人不也就是內地同胞們來這裡打拼的結果嗎?難道我們還要那些咖哩味只留在表面的咖哩魚蛋嗎?還要那些只有肥肉沒有魚蓉的所謂魚蓉燒賣嗎?還要那些空有其表稀湯打芡的碗仔翅嗎?倒不如來一碗實實在在的米線,真材實料,童叟無欺。

說到這,又想來一碗譚仔的四小辣腩肉豬潤米線了。

星期二, 11月 17, 2009

iPhone.豐?瘋?封?

繼續iPhone系列。

新機到手,自然時刻把玩,一方面熟習新功能,一方面好好利用新機帶來之便,讓生活節奏更能隨心所欲。於是,坐巴士時會CHECK CHECK EMAIL,坐地鐵時會看看EBOOK,聚首時會分享遊戲APPS,就連閒賦在家也要用手機版FACEBOOK檢查一番。

但,這現象其實很可怕。就像這天吧,回家時坐地鐵,同車廂中靜的出奇,沒有了以往搭地鐵的喧嘩聲,當中的大約二十人,有十個都是低頭觀手機的,幾個朋友明明圍著一起,卻又每人一部PSP在奮鬥。

難怪,那些「電車男」、「乾物女」之類的新名詞,會被如此泛濫地引用在各式報刊出版之中,因為情況實在是太過普遍了。不是說這現象不好,假若每人低頭所觀的,都是能讓自己有所進步的事,或者讓自己的時間運用更加有效率的話,應該都是好的。

但事實如何,看倌們大都心中有數吧。

iPhone到底使人生活更豐盛,還是快速得使人瘋狂?又會否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給封閉掉?

星期一, 11月 16, 2009

愛瘋iPhone

舊電話的顯示屏壞掉了,多了個理由或藉口送自己一部新的電話。很快就鎖定了iPhone這部叫人瘋狂的手機了。

從訂購到擁有之間都已經教人抓狂。因為不想到電訊服務供應商那裡出機,於是先選擇到電器零售商那裡問問。兩家指定商號都說沒有現貨,要訂貨的話也未知要何時才能有貨。於是轉到蘋果網上商店訂購,資料顯示要等兩個星期才送貨。也罷,就等待一下。

期間先處理好準備工夫,到蘋果網站學習使用須知,又爬了不少論壇文章,買保護貼,電話套,到網絡商更改計劃,實行未出機先興奮。終於等到出貨送貨的一天,怎料又出意外。等了大半天也沒送到,到樓下買點東西回家,就發現送貨員已經到訪並且離去,事前事後沒有來過半次致電告知。求機心切,結果親身到貨倉提貨,實在瘋狂。

回到家中急忙做好登記,啟動手機,輸入資料,熟習如何使用,實在教人愛不釋手。使用了幾天,越來越覺得如虎添翼。無論何時何地,也可以處理自己每天要做的基本動作:EMAIL、FACEBOOK、看報紙、行事曆、玩樂、看書,時間運用就更加得心應手,就也有更多心機去想想自身的事,有更多靈感去寫寫BLOG。

內地有人戲稱地把iPhone譯作愛瘋,我想也有其道理。這幾天不停沉迷在尋找新的APP,快要不能自拔!

星期一, 10月 26, 2009

特首

打從施政報告公佈之後,我們的特首就一直處於捱打狀態。本來打算用來當作最強武器的工廈活化,以及中環新地貌等等措施,都沒有被輿論及各界好好討論;反而一顆小小的慳電膽,卻讓特首與他的姻親陷於尷尬之地。

再接下來,特首弟婦的雷曼索償,更讓嗜血的傳媒狠狠地多踩一腳,讓本來已經傷痕累累的特首再添新患。倒也因為特首的事太過聚焦,讓一些本可能引起風波的事情,好像紀錄部隊薪級點調整,以及任命新副局長等,變得大致平淡。

從戰略角度上看,要把特首這條小風波平息,辦法有幾種:

(一)親自詳細解畫,資料要詳盡得讓傳媒與公眾都無法消化,無意追究及無從追問,但亦可能會讓自己泥足深陷;
(二)拿出另外一些反對派更關心的、更大的議題,轉移視線,例如快刀斬亂麻地推出新一輪普選諮詢方案,但亦可能會背負起更重更大的罪名;
(三)默不作聲,不加回應,讓風波消弭於洪海之中,但亦可能有鍥而不捨的有心人繼續興波作浪;
(四)效法小馬哥當時涉嫌國務機要費案的做法,詳細列明委婉後,捐贈雙倍涉及金額予慈善機關,但亦可能予人「無事獻殷勤」之口實,亦未必適用於性格剛毅之特首;
(五)優化政策,取消加電費來換取慳電膽之舉,又或者擴大優惠券適用範圍,令更多商戶得享此環保政策,或提供誘因,讓市民以廢紙廢罐換取那慳電膽現金券,但亦可能涉及太多行政費用,亦會給予反對派搶分之機。

德政或苛政,良策或愚策,有時只一線之隔。讓處理不當,思慮不周,反噬之力足以摧毀所有努力。當然,傳媒的推波助瀾,政治人物的順水推舟,亦有一定責任。只是,我們都應該努力,共同協作,勿讓有利於市民的政策,埋沒於謾罵與攻訐之中,消失於有心人的設計與無知者的附和之間。

星期五, 9月 18, 2009

倫敦遊.BBC


在香港,要參觀電視台,除非是有朋友親人在裡面當員工,可以帶你參觀一下,要不,就只有等待有遊戲節目的機會,報名當個現場觀眾。不過,在英國,也許是因為公眾有份資助,所以英國廣播公司(BBC)是開放讓公眾參觀的。只要先在網上登記,付費後就可以一睹電視台的內部情況。

這天我們參觀的,是位於WHITE CITY的電視廣播中心。到達後要先作保安檢查,領隊還溫馨提示我們,要是看見喜歡的明星偶像,要記緊保持冷靜,千萬別要興奮狂叫。我們第一站先參觀新聞部,但只能從外面的玻璃,隔窗觀看這個有二千名員工的BBC新聞部。沒有介紹電腦系統,沒有參觀新聞錄影廠,沒有介紹新聞運作流程,畢竟, 大部份觀眾所關心的,還是娛樂節目的製作。

於是,領隊在帶我們看過電視廣播中心的「問號」形狀設計之後,就立即帶我們到其中兩個錄影娛樂節目的錄影廠參觀。我們走到錄影廠的頂部,隔著玻璃看下去,感覺壯觀。錄影廠也會租予其他電視台使用,只要付上五萬英鎊的時租就可以了。

我們還參觀了天氣中心的運作,原來BBC一共有23個氣象報道員(METEROLOGICAL PRESENTER),負責一整天的氣象預告。他們沒有任何稿件,只是看著氣象圖,導演說了餘下的時間後,便能自動波的說出整篇報道,讓人嘆為觀止。

最後,在互動遊戲與參觀紀念品小店之後,參觀也就完結了。看完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為什麼香港的電視台不開放,好讓大家有機會參觀一下?」除了電視台,也許電台也能夠好好仿傚一下,讓公眾能夠有認識與開眼界的機會。或許這會是另一條財路!

星期三, 9月 16, 2009

人來人往

好友B要回香港了。

她從來都是最捨不得離開的一個,這陣子每天都長嗟短嘆的,為著要回到現實而惆悵。這天,在交完了論文之後,終於要離開倫敦,回到一年前離開了的那個世界。

倫敦的天整天都是灰朦矇的,還下了幾場很大很大的雨。我想,常被我們笑稱「陽光小姐」的好友B,心情應該是沉甸甸的。我與好友E和F一起幫她把行李搬到英王十字車站,準備送她坐地鐵到機場。到了車站,E哭了,B也哭了,然後相擁在一起;我跟F都不願意正望她們,怕的,是讓她們看見了我眼中打轉的淚珠。

終於,B入閘了。相信她是很依依不捨的。看到她,想到半個月後的那個自己,恐怕也會是一樣吧。一年前我們初到這邊,一切都來得新鮮,每天都是愉快的,享受著沒有壓力的日子。偶而遇上陽光,便買一杯星巴克,走到公園裡,然後甚麼也不做,肆意地享受每分每秒屬於自己的時間。到了這天,原來已經一年了。

原來,少林金剛腿的話都是真的。歡樂的時光,真的過得特別快。快得像是不曾發生過,像是活在夢幻當中。套用好友J在他的博客裡的一句:「但這一年,又好像是在人生裡被抽離的一年: 在原有的生活軌跡裡,突然將生活搬到另一個舞台,而你又明知在一年之後會重回原有的生活。」

B的背影慢慢消失於人海,英王十字車站依舊人潮如鯽。我們步出車站,又看見了新一批來唸書的留學生,拖著幾個大行李箱,狼狽地從地鐵站走出去。腦海中突然響起了陳奕迅的「人來人往」:

「擁不擁有也會記住誰 快不快樂有天總過去」

新人一堆堆來,舊人一堆堆去,然後新人變舊人,又再繼續循環。人來,人往,「淡淡交匯過,各不留下印」。

巴斯.光年


在巴斯(BATH)唸書的好友R快要回香港了,趁著最後一個周末,急忙去探望一下這位新相識的好友,也順道參觀一下這個羅馬大浴池。

甫到達便有種特別的感覺:這裡跟英國其他城市不同。好友R說,當地政府為了保存整體風貌,限制了新興建的建築要跟原有建築的風格融合才可以動土,就以他就讀的學校為例,新建了一種現代化、有玻璃外牆的體育館,但因為與周遭環境不搭配,於是便要在體育館外圍種植樹木,使人在市中心看不見這個新式建築。

於是,踏進巴斯市中心,就與踏進時光機,回到以往的那個羅馬式城鎮。巨大的羅馬大浴池(ROMAN BATH),二千年前的建築工程已經讓人拍案叫絕。浴池旁的大教堂(BATH ABBEY),也讓人回想起在米蘭看過的多摩大教堂。


走到ROYAL CRESCENT,坐在大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吃著炸魚薯條,啖著從市場購買的葡萄,也算是一種生活的享受。然後我們跑到半山上,從高處一窺巴斯全市的面貌,看著遼闊的穹蒼,好友R問了一句:「在香港,怎麼可能看到這麼大的一片天?」

我不知道。離別在即,回望過去一年,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一切一切,太像是一場夢了。就像一度閃光在一年間飛閃過,捉不緊,停不住,像是真實,卻更像是虛幻。

星期一, 9月 14, 2009

走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大師膾炙人口的作品,曾讓我在心中幻想出劍橋的模樣。於是,趁著搬到倫敦之便,到這個學術重鎮參觀一下。

從倫敦到劍橋大約需要五十分鐘火車路程,也不算很久。走到了大學城區,舉目可見幾百年歷史的建築。這邊廂的學院最歷史悠久,兩步過後的教堂又是九百年前的作品。走走看看,感覺真有點學術的氛圍,就像當時到牛津探望朋友時一樣,感覺,像是抽離了現實。

到了劍橋,當然要到康河,試一試在「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滋味。畢竟是第一次嘗試這種PUNTING的玩意,與友人F與M一同坐在小船上,花盡九牛二虎之力,光是要讓小舟擺個正確方向,都花了我們十五分鐘時間,絕對做不到「在星光斑爛裡放歌」的意境。還好,天工造美,當撐到康河中心,看著兩旁的學院建築,呼吸著清新而青蔥的氣息,倒也覺得心曠神怡。只是小舟租賃公司的不禮貌對待,讓我們美好的一天打了折扣。

只可惜操舟太久,錯過了到學院內部參觀的時機。但,這個讓徐志摩顛倒的康橋,也叫我覺得美不勝收。

星期日, 9月 13, 2009

我懷念的


趁著交論文的一天,特意懷緬一下自己曾經在雪菲爾的歲月。說是懷緬其實有點誇張,畢竟離開雪菲爾的日子還未夠一個月。不過,這天重遊舊地,倒也有點捨不得。


好友們曾經問過我,當時離開雪菲爾搬到倫敦,有沒有捨不得。也許當時知道自己還會回來交論文吧,心中倒也沒有太大的感覺。這天,知道自己在回香港前,也不會再回來這個生活了一年的地方,那種依戀之情不期然的湧上心頭。走在以往熟悉的街道上,看著那條從宿舍到課室的必經之路,如今已經冷冷清清,似在等候兩個星期後新學期的新一批學生。看到WEST STREET上的商店,就想起剛來到時,與好友M在課後一起吃午飯的日子。走到住過的宿舍前,才發現原來自己從來沒有替宿舍的外貌拍過照。


然後走到街上,看著一些似曾相識的面孔,想打個招呼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啟齒。走進熟悉的平價「十蚊店」,買了一些在倫敦找不到的特價糖果,讓自己懷緬一下在宿舍的日子。經過那幫襯過幾次的理髮店,與阿爾巴尼亞來的髮型師遙遠相望,卻又不好意思打擾他來說聲再見。

漸漸便想起過往的一年,遇過的人,幹過的事,逛過的店,呼吸過的空氣,一點一點的回憶,已經深深留在腦海中。將來會忘記嗎?也許吧,但一年間拍下的接近六千張照片,應該會在有需要時提醒我吧。

能夠在異國他鄉生活一年,是我的幸運。縱然沒有好好了解雪菲爾的地道文化,但也為自己的經歷而感到歡喜。好友們曾經問過我,有沒有替自己沒有在倫敦唸書而感到可惜。我當時的答案和現在的答案,都是一樣,我為自己是雪菲爾大學的學生而感到自豪。

終結.開始


終於都完成了論文了。

這天特意從倫敦跑回雪菲爾,先到圖書館把論文打印好,再到書店釘裝,然後又走回學系辦公室,把論文放入作業收集箱。放進去之後的一刻,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畢竟,這份論文,已經和我纏綿了三個月了。

自己特意多釘裝一份,留個紀念。在雪菲爾回倫敦的火車上,一頁一頁的揭著自己的論文,這三個月來的工作點滴又浮現腦海間。曾經每天不停地看書看JOURNAL,曾經不斷思考論文的結構,曾經不停重複COPY & PASTE的動作來把邀請信發給議員們,曾經每日紀錄議員們FACEBOOK的活動,曾經從雪菲特坐火車到西敏寺做訪問,曾經絞盡腦汁設計問卷,曾經連續一個星期每天只是打開電腦寫論文,曾經把初稿修改一次又一次。到今天,終於完成了。

不敢說自己寫得很好,但至少盡了力,也對自己負責了。隨著論文的完成,也就代表自己這一年來的碩士課程告一段落,只待教授評好分,合格的話,就正式成為雪菲爾大學的碩士畢業生了。

記得自己寫過,離開,是為了回來。那麼,現在的這個終結,也就是為了將來的開始。心中已經有一些要進行的計劃,可以一個一個的慢慢開展了。

星期一, 9月 07, 2009

倫敦遊.人體奧妙展

又一天,到了WELLCOME COLLECTION。旅遊書上說,這是英國版的「人體奧妙展」。

一到達一樓,就被這件藝術品所吸引。這個作品叫做「I can't help the way I feel」,迫大家正視癡肥問題。的確,看到那個可怕的脂肪球之後,我也有兩秒鐘的決心,要好好的減掉腰間的贅肉。

WELLCOME COLLECTION收藏的,是醫學與藝術的收藏品。當中有一部份展出了以醫學作靈感的藝術品,也有一些從世界各地搜羅的醫學工具展出。

但最精彩的,我覺得還是展示人體解剖標本的部份。也許我是唸理科出身的,對這些人體切割標本看得津津有味,但同行的友人則覺得相當噁心,更說作嘔連連。

離開時又想起了那個小時候聽過的廣告:「人體奧妙展、人體奧妙展、人體奧妙展!」當時沒有參觀過,這次算是一個小補償吧。

倫敦遊.諾丁山嘉年華


寫了很多,經匿名網友留言下,才發現自己沒有寫過搬到倫敦後的經歷。原因嘛,就是因為節目太多,來不及好好紀錄。也好,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日子的經歷。

今年八月尾的最後一天,是英國的公眾假期,也是一年一度的諾丁山嘉年華(Notting Hill Carnival)。這個嘉年華在每年八月的最後一個周日與緊接的星期一公眾假期舉行,是在英國的加勒比海移民的狂歡節慶。漸漸,各路的巡遊隊伍也加入一起狂歡,南美州的、本地的、還有一些搖滾樂隊,也趁這天一起盡慶。

節慶當天,整個諾丁山的商舖都會關門,有的甚至釘上木板封住玻璃,以防喝醉了的人會鬧事。的確,未到達嘉年華舉行的地點,在外圍已經可以見到地上有一個個空啤酒罐,賣酒的商店擠得水洩不通,還有魚貫的人潮手上都有啤酒,預備一起狂歡。



嘉年華的範圍很大,也沒有特定的攤檔或者巡遊路線,只見這條橫街有些熟食檔攤,轉個彎又有樂隊表演,再走前兩步又有花車巡遊,總之大家都樂在其中就是了。

好友B說她看到了一些不堪入目的DIRTY DANCE,男的女的摟在一起,搖擺腰臀,好不意淫。我倒也沒有看見,只是笑笑的跟她說,我從沒有看過這麼多的加勒比海人聚在一起,應該是全英國的加勒比海人都聚到了諾丁山了吧。

在嘉年華呆上了兩個多小時,耳朵快要聽不見,也在呼吸了充滿烤雞與炒麵的空氣之後,離開了。

星期三, 9月 02, 2009

炸雞

那一天,走路走得累了,突然很想吃一客上校炸雞。

於是,便搜索枯腸的找。終於到了餐廳,點了餐,捧到了自己跟前。

廢話少說,也不管炸雞燙手,一把就抓住了雞上髀,放進口裡,大快朵頤。咀嚼著,開始覺得奇怪:怎廝這雞毫無雞味?雖不至於嚼蠟,但雞的鮮嫩,肉汁,彈牙,通通欠奉。有的,只是麵包糠帶來的脆,以及藏在皮下的那團脂肪團。

好不容易把雞上髀解決掉,當初的那團對上校炸雞的渴望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腦海中浮起的,是那些聽說過的駭人故事:甚麼炸雞的油中有一團刮不掉的萬年牛油啦,甚麼餐廳農場飼養的雞有六個雞胸超肥雞髀與竹枝般的腳啦,甚麼把原來已經丟棄掉的雞件再翻炸給客人啦,還有甚麼把天花掉下的老鼠充當雞肉來炸啦......

想著想著,又開始埋怨自己,明知那雞根本沒有半根兒雞味,怎麼還要給他多一次機會?怎麼當初還要對雞渴望?這個明知結果卻仍然把頭栽進去的壞習慣,到底要何時才改得掉?

最後,看著袋中那一件似雞非雞的炸雞,於是,還是刷了刷手指,又把雞送進口中。

受不了,卻戒不掉。

星期一, 8月 31, 2009

大城小廚


看到這個題,說的不是JAMIE OLIVER,而是區區在下。說的,是生活在倫敦這個大城市中,當起小廚的日子。

當然,我的廚藝不足以當上一個廚師,也許連為廚師「執碼」,亦即預備配料,都未夠資格。不過,自己倒是喜歡下廚。這段日子搬了到倫敦暫住,趁著住處有人專門負責清潔,於是便肆無忌憚的,用焗爐研制以往在宿舍怕清洗麻煩而沒有嘗試的菜式。

前幾天嘗試了自製叉燒,原來只要有叉燒醬,一切都來得方便容易,只可惜在彼邦買不到半肥瘦的梅頭肉,只能夠炮製全瘦的叉燒。又一天,心血來潮買了麵粉牛油雞蛋,弄起蛋撻來。不過第一次嘗試焗曲奇皮,結果弄得皮和蛋餡都不夠味。

趁著離別在即的日子,繼續嘗試一下用焗爐炮製不同的菜式吧。

星期四, 8月 27, 2009

紅燈區

在雪菲爾的學生宿舍,所在的地方是最近一兩年才發展起來當宿舍的,之前都是些廢棄的工廠。始終,雪菲爾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鋼鐵重鎮,很多工廠都已經結業,剩下來的,就只有廢置的工廠。有時候走到荒廢了的工廠區附近,閉起雙眼,幻想幾十年前這裡曾經風光過,有過繁華的景象。

也許這裡是曾經的工廠區,留廠的工人們都有需要,於是造就了紅燈區的出現。直到現在,每到入夜時間,宿舍附近都可以見到有幾個流鶯,流連街頭,叼著煙,向路過的單身男士打量。又,你會見到有很多單身男士,在入夜時份駕著車,在這個明明沒有甚麼特別的地區打轉。

還記得有一次,大約是六七點左右吧,我剛從宿舍出來,要到超級市場買點食物,在途上就遇上了一個流鶯。她大約廿來三十歲,皮膚黑黑的,看上去有點非洲人的血統。但見她走過來,開口第一句便說:「Do you want some business?」當時的我還不知就裡,反問了一句「Business?」然後她便繼續向我這個窮苦留學生打主意:「Yes, business! Do you want some business?」這時我才醒過頭來,連忙說聲「No, thanks!」之後便走開了。

流鶯們都很努力尋找生計。曾經在十二月嚴寒的日子,還見到他們穿起短裙,在街頭等待機會。好友C問:「咁凍,仲企響街度?」我答:「大佬呀,唔做,無飯食架!」

只恨自己沒有膽量,當面問問索價如何,要不,倒可以跟砵蘭街的做個比較,或許可以做個碩士論文,題目嘛,就叫做「金融海嘯對性工作者的服務價錢影響」吧。

星期日, 8月 16, 2009

Yes Man


最近看多了點電影,也就寫多一點觀後感。先說說這套由占基利主演的YES MAN。

故事主角占基利事業愛情兩失意,生活頹廢,了無生趣,朋友都愛莫能助。有天他遇到了久違的相知,介紹下參加了一個類近佈道會的講座,疑似邪教教主要求信徒每當遇到有機會,或者被問到YES/NO的問題時,都一定要答YES,然後人生便會有徹底改變,否則就會遭遇咀咒。自此,主角的命運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故事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喜劇,但當中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不要輕易的拒絕別人。生活在繁忙而爾虞我詐的社會,每個人都害怕別人在我們身上「搵著數」,於是每每便築起了防護罩,活在各自的安全區內。無疑是不會有甚麼風險,但同樣,也失掉了不少的樂趣。就像結識新朋友,學習新事物,享受新體驗,獲得新經歷,這些都是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才能夠得到的。

當然,並不是要當一個只懂說好的人,就像電影到了結尾,教主也告訴主角,必須要當你真心覺得是對的,才去說YES,而非凡事都說好。開放自己,不要讓固有的概念控制自己的想法,這或許就是這套戲想要帶出的意思吧。

星期日, 8月 09, 2009

美食天堂


又一晚,又從論文的寵牢中走出來,從雪菲爾走到曼城,與兩位獎學金學人S與V共晉晚餐。從雪菲爾到曼城似是路漫漫,但其實坐火車只需要大約五十分鐘,如果早訂車票而又有YOUNG PERSON RAIL CARD的話,單程車票亦只是兩鎊,(所謂YOUNG PERSON RAILCARD,是鐵路公司特意發給16-25歲的年青人,又或者全程學生的優惠,車票可以有三份之一的折扣。)

已經忘了是第幾次到曼城了,上次也曾到過這邊與另外幾個朋友進餐。在曼城唸書的S笑說,感覺就像她以往從天水圍到灣仔赴約一樣,無論時間和價錢都是差不多。

這天晚上我們到了一家叫做太湖的中式餐廳,據說這是曼城留學生的集體回憶,就好像在倫敦唐人街的旺記一樣,總要朝拜一下。我們三個人叫了滿桌子的菜,有蒜泥白肉,薑汁芥蘭,紅油抄手,香辣炒蝦,揚州炒飯,還有點心小吃,更難得的是食物的質素當真不賴,讓我們都吃得捧腹而回。

在彼邦的日子,最懷念的,往往是香港的美食。我不太懂得香港的著名食府,人家口中的名牌,我只吃過一些大眾化的如九記牛腩,鏞記燒鵝,滿記甜品等等,其他的都不太記得。不過,簡單的如一碗香港仔魚蛋河加油菜,又或者茶餐廳的西多士加凍奶茶,甚至快餐店的雞髀紅豆冰,都讓我懷念不已。

一想到快要回到美食天堂,口腔就自然而然的增加了分泌,怪不得這幾天睡醒時,總發現枕頭套上弄濕了一小灘。噢,可真羞呢。

星期六, 8月 08, 2009

立秋

多虧WINDOWS VISTA的樣版小工具,讓我可以繼續知道今夕是何年,今日為何節。看到了日曆上寫上了「立秋」,才又驚覺時間的飛逝。

上年特意待過了中秋才離開,讓自己有最後的機會,與家人團聚一下,家人臨別時還特意把幾個月餅放進行李中,讓我在彼邦也能體會團圓的滋味。只可惜一個人總不能吃掉四個雙黃蓮蓉月,曾想過請室友試試香港式美食,奈何巴基斯坦人似乎都不太愛蓮蓉的味道,也罷。轉瞬間,又已經到了立秋,亦即中秋亦不遠了,歸期亦正式踏入倒數階段。

隨著論文完成了第一個初稿,心情亦開始放輕鬆了不少,始終,也算是「有野渣手」吧。這幾天開始有點百無聊賴,一邊想讓自己先休息一兩天,讓腦筋清醒一下,希望可以有新的見解;但心裡面卻又總是閒不下來,總想找些事情來做,或是自學一下法文或西班牙文,或是尋找一下有沒有好工,或是計劃下一個旅程的目的地,總是不願意讓自己停下來。

也許,我應該重拾當時初到達的心情。還記得頭一兩個星期,總愛趁著天氣好,然後走到公園,呼吸一下青草的味道,看著陽光打進小湖中,那些泛起的閃光,總讓我覺得生活的寧謐,世間的美好。怎麼過了一年,自己又把閒心放在一旁?

或者,是離別在即,心情忐忑吧。噢,又搞了個爛GAG,不好意思。

星期三, 8月 05, 2009

應該留下痕跡



這天晚上又甚麼都不做,突然想懷緬一下以往的日子,尤其是讓看回一年前快要離開香港時的那個自己,看看當時快要別離時的想法如何。怎料,到這夜才發現,沒有在當時留下很多的紀錄和痕跡。

到底我當時都在想些甚麼呢?都好像記得不太清楚了,只記得每天都很忙碌,忙著在收拾,忙著在和朋友家人吃餞行宴,忙著把家中事務安排好,忙著與這邊的人和事聯繫......轉眼間,竟已快要到達歸期。

一早就知道,應該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跡。所以,這一年,去到哪裡都會盡量拍下照片,完全就是好友P文中所言的那種「係又拍,唔係又拍」的小龍友一樣。不過,因為我知道我的記憶力實在太差,唯有靠照片與文字,為我枯燥的生活,留下值得記載的一點。

剩下來的日子,六十天都不夠,雖然老土了一點,但還是應該好好的跟自己說,盡量享受餘下來的日子吧。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記憶與痕跡吧。

星期五, 7月 31, 2009

就把電腦關掉

看了好友P的BLOG,喜歡拍照的他,叫大家要把相機放下,好好用心感受發生的事情,把愉快的、不愉快的都放進記憶,好好收藏。他說,隨著攝影科技的進步,以及器材變得越來越便宜,很多人都能擁有很好的照相機。於是,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為拍而拍的照片,以及在FLICKR或者FACEBOOK上一張又一張不明所以的相片,沒有訊息,沒有感情,為拍而拍,完全沒有思考過便按下快門。

除了好友P外,好友B、J和S都喜歡拍照,而且每一張照片都是有所感興時才拍下來。很多時候,光看相片就能感受到他們當時當地的情感。看他們的照片,讓人心曠神怡,看一百張也不覺得膩。但網絡上也有不少廉價的數碼照片,或者同一個地方拍下五十項一模一樣的照片,完全看不出到底意義何在。

P的文章讓我想起了我們的FACEBOOK。FACEBOOK的確是很方便,讓我們很容易便可以給朋友們傳送訊息,分享生活點滴,也不像電話般突兀、電郵般繁複、書信般嚴肅、簡訊般花錢。不過,FACEBOOK到底是讓我們的朋友們更加緊密,還是令我們只依賴在虛擬世界的友誼,而忘記了現實世界的社交互動?

近年來社會上泛起了「電車男」和「宅女」等詞彙,大家亦漸漸地習慣了甚麼也能在網絡上解決,開始忘記了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要是一天沒有了電腦,沒有了網絡,恐怕這些電車男和宅女們會不能生存。或許,當你發現每天都要上一上FACEBOOK,或者只能在MSN中才能夠與人們暢所欲言時,你要做的,就是把電腦關掉,然後隨便的抓一頂CAP帽,披一件風衣,出門去,感受一下人聲鼎沸的鬧市,又或者呼吸一下遠離煩囂的空氣,讓腦筋清醒一下。

要記住,電腦,應該是讓我們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而絕不該倒過來控制我們的生活。

這篇,也是給自己寫的備忘錄。

星期六, 7月 25, 2009

新聞娛樂化?娛樂新聞化?

看曾志豪的BLOG,說到香港傳媒很奇怪,娛樂版比港聞版做的認真。實在是萬分同意,拿句突兀的中文化英語,就是「不能再同意得更多」(cannot agree anymore)。

就拿這天的蘋果日報娛樂版頭條做個例子吧。這天的蘋果娛頭,報道了一向以才女自居,不屑與一眾靚模相提並論的STEPHY,被發現新書中充滿錯別字,三十多頁的文字內容當中,竟然有超過一百個錯別字,讓人驚嘆。記者在報道中詳細列舉了所有的錯別字,出現次數,以及擇自辭海的正寫,加上有當時人回應,面和心不和的競爭對手THERESA的看法,靚模們的訪問,還有專家們(倪匡,白韻琴和王貽興)的意見,最後還要附上唱片公司打算的應對方法,內容層層推進,細緻分陳,數據充足,各方意見平衡,簡直就如一篇碩士論文一般,Content Analysis,Discourse Analysis,Interview,就差沒有做街頭問卷調查問電車男們對錯別字的看法,要不,所有社會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都用到了,大概論文題目都可以定好,姑且就叫做「年輕偶像中文水平下降的現象研究」吧。

至於其他大家應該要關心的議題呢?青年人該如何戒毒呢?經濟該如何發展呢?環境該如何改善呢?特首辦主任該如何打好行政立法關係呢?香港該如何實現普選呢?

當然,娛樂版嘛,目的就是博君一笑,娛樂一下,輕鬆一點,何需太認真。不想用那些老掉牙的語調來說甚麼「如果把放在娛樂版的心機放在促進民生上就會如何如何」,大家都知這是壓根兒兩個不同的系統,完全不同的思維邏輯。我自己都看娛樂版,也看得津津有味。我不能改變別人,不能改變大眾,只好努力讓自己不要變得只顧娛樂化,而忘了也要為整個社會的福祉而設想。

星期三, 7月 22, 2009

黐.孖.跟

聽著Swing的新歌「我有貨」,當中不停的重覆著「黐根,孖根」的,很好笑。腦海中忽然浮出了這三個字,「黐.孖.跟」。這不應該是罵人的說話,反之是兩個人相處的三個階段。

一開始是「黐」,兩個人從相識,到開始慢慢地黏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孖」,到那裡都像是一對孖公仔般的。然後,你「跟」著我,我「跟」著你,天涯海角的走。套柴九的一句,「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

或許就這樣,兩個人都變了「黐孖跟」。

可能這有點無聊,但有時候我卻會沉醉在這樣的一種拆字玩意之中。中文字,就有這種讓人分拆研究意義的好處,現今的說法會是「爛gag」,古時則會說是「語帶雙關」,「拆字樂」,甚至蘊含詩意在其中。

除了這樣在詞語中拆開獨立一個個字來研究,也可以從一個個字拆開不同的組成部份,同樣好玩。舉個例說,「嫁娶」的「嫁」拆開來,就是「女」孩子成了「家」,而「娶」呢,就是奪「取」了「女」孩的芳心,從此白頭到老。

當然,其他語言也有其優美之處。但我這個香港仔,還是喜歡中文字中包含的心思呢。

星期一, 7月 20, 2009

研究生



實不相瞞,我的真正身份,是一名研究生。

這句周星馳電影中的對白,也是現在的我的寫照。

六月旅遊回來之後,埋首苦幹了兩三個星期,開始理順出論文的一個大概來。雖然還未動筆,但有了個概要,我想應該可以完成。當然,一切要歸功於教授的循循善誘,為我們的論文帶來了方向。

雖說如此,當研究生的日子絕對不如大家想像中的悠閒。的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屬於自己的,不用上課,不用上班,只是埋首在書本與數據之中遊走。但也就是這種完全空閒的時間,讓自己有時會迷失在茫無頭緒之中。有時候,又會突然的對自己的研究完全失去興趣,然後把時間花到不知那裡去,到幾個小時後回望,才又後悔自己浪費了許多光陰。又有時候,會有種無以名之的壓力壓著自己,又怕做得不好,又怕深度不夠,又怕死線快到,又怕英文很爛,雖未至於寢食不安,但也讓人不能好好享受。

開始漸漸明白為何有那麼多的博士研究生會中途放棄,又或者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一個博士課程。

好友C是博士生,當年學士課程完成後,沒有唸碩士,用三年時間就直接把博士頭銜拿到手。也許是因為他唸的是工程科的關係吧。跟他說研究中的辛酸,他說:「很難嗎?我的論文大部份都是第一年就完成的,第二、三年都很懶惰,我不覺得有任何難度!」

真給他氣死。

星期五, 7月 17, 2009

我是誰.胡一虎


埋首研究同時,總要找些空間去讓自己放鬆一下,又或者,其實是找個藉口去讓自己去躲懶。怎樣也好,最近完成了鳳凰衛視主播胡一虎的自傳-<我是誰>。這本書是我在坐飛機來英國唸書時,在飛機上開始看的,當時看了差不多一半,因為太累而沒有繼續看下去。到達之後,就一直擱在書架上,直到最近才把他完成。

如果你有看過鳳凰衛視晚上的「全球華人連線」,又或者不時播出的「一虎一席談」的話,你一定會知道胡一虎是誰。他,曾經當選台灣最性感主播,曾經當選鳳凰衛視的最佳主持人,曾經被阿諾舒華辛力加讚揚他的英語主持相當到家。事實上,當我第一次看到他在電視上的表現時,我覺得相當奇怪,奇怪為何他可以坐得這樣歪歪斜斜,說話連珠爆發,訪問時更加會搶白一下被訪者,跟我腦海中的正經八百的傳統主播很不一樣。

讀過他的故事,知道他從大學開始已經決志要當一個出色的主播。他畢業後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台灣的華視,之後便一路平步青雲,幾年時間便當上了台灣首屈一指的主播。當然他的歷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當中也有遇到過很多失意的時間,以及挫敗的遭遇。但,他在自傳中說道,每次他都有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更重要的是有他尊敬的爸爸的勸勉,讓他不斷勇往向前。

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的期間,讓他有機會跟CNN的名主持人Larry King有過一席話,間接形成了他日後獨特的「美式播報風格」。回到華視幾年後,決定前來香港,擔當鳳凰衛視的一員,接受更大的挑戰。據他自己所說,主持「縱橫中國」讓他更加加深自己對華夏文化的情,「一虎一席談」磨鍊了自己平衡各方意見,做出優秀結尾的技巧,「全球華人連線」則讓他有機會站在世界的舞台,跟各國領袖政要,或者各地各式人種來個直接對話,開闊自己跟觀眾的視野。

自傳最後,胡一虎嘗試為給自己那個「我是誰」的問題下一個答案。他說,自己是「新華人」,出生背景,成長過程以及工作經歷,讓他自覺有了一份使命感,成為兩岸三地華人的連接點。

看罷他的自傳,細想自己的經歷,總覺得小巫見大巫。的確,五年的新聞工作者生涯,讓自己成長了不少,也大開眼界。但看過他的經歷後,才發現自己才不過是剛起步的小嫩芽。還是應該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步,略盡綿力,令社會更好。

星期一, 7月 13, 2009

風水

風水師與女富豪的故事,沸沸揚揚,到底是親密戀人還是太后太監,尚且有待分曉;但當中所說的那些風水命理,也值得討論。

聽過蘇民峰解釋風水,他說,所謂風水命理,其實人人都可以學會,因為當中所涉及和要求的,只是要精於計數和有良好的記憶力,然後多看多練習就可以了。也有人說過,風水,其實是一門統計學,只要肯仔細觀察研究,歸納大概,就可以看出一個端倪。

也有人說,世事其實都是循環,只要用心留意,所謂的預測,其實都是過往事件的翻版。也有人說,風水師的話,就如那些雜誌上的運程預測一般,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大道理,只是讓聽者心安理得一點,或者導人向善之道。

我個人其實不太相信風水命理,當然我會尊重他們這一種藝術(也許他們會覺得其實是一種科學),但我卻不會刻意查問。因為我覺得,很多時候的所謂批命,最後都會發展成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ing Prophecy),亦即那個批命影響了你的想法和行動,使得你下決定時依照了批命的方向而行。

至於能否用那些如「種生基」或者「風水穴」來趨吉避凶,我會覺得,如果你認同「未知生,焉知死」這一個說法的話,你必會同意「未知蒼生,焉問鬼神」。先做好自身,理順自己的思緒、知識、感情、關係,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星期日, 7月 12, 2009

主播,到底是甚麼?

看到報道,在年初進行過大裁員的亞視新聞,又再重新招請主播和記者,吸引了數百人前往應徵。同樣的情況,我也經歷過。

那是六年前的春天。

也許你已經聽過我的這個故事。當年香港正被沙士侵襲,美國又向伊拉克出兵,經濟環境很差,人心惶惶。當時的我正在大學最後一年,計劃著前路,主力是找有關資訊科技的工作,同時間,也向傳媒機構寄出求職信,因為我除了主修電腦外,還副修了新聞及傳播。也許是天意使然,向IT公司寄出了超過二十封求職信,全部音訊杳然;反而得到了無綫與有線兩家傳媒的垂青,得到面試機會。結果最後,加入了有線新聞,一做便是五年。

幾年工作期間,常常問自己幾個問題:怎樣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更好?到底主播是份怎麼樣的工作?行外人當然會對這個工作有著無限幻想,以為主播們像是藝人一樣,可以上電視,工作有趣,又有意思;而行內人亦有不少想坐上主播檯,讓鎂光燈照耀在自己身上,享受著各界羨慕的眼光。又或者,他們都以為主播是一份舒服的工作,只是照著字幕機,一字不漏地把新聞讀出來便可,既不用日曬雨淋,又不用在槍林彈雨中衝,何其悠哉。

可是我從來都不是這樣想。

我心目中一個好的主播,是可以掌握到所有崗位的工作程序,清楚知道電視新聞的流程,知道新聞的重點,從而可以當個最後的把關人,把必要的新聞資訊清楚無誤地告訴觀眾。所以,他可以在現場直播時知道甚麼是重點,可以在訪問時一針見血,可以在出錯時反應敏捷地處理好,可以在突發事件時知道往哪裡尋找最新消息,可以有膽量拒絕編輯們無理的要求。而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不好。這亦促成了我決定繼續進修的原因。我希望在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之後,可以令自己的新聞報道更加精彩。

電視新聞的其他崗位都有其重要性:記者要在現場掌握資訊,發掘新聞材料,揭露社會真相;翻譯要把外電轉化成觀眾們都聽得懂的故事;編輯們決定新聞事件的重要性,然後排出先後次序以及故事多寡;攝影、工程、剪片和導播等都是電視新聞中看不見的英雄。主播呢?曾想過如果故事中的敘述足夠,把新聞報道中的主播拿走,是絕對可以的。以此邏輯,主播除了以上所說的要點外,應當要做到可以有起承轉合的作用,把新聞故事串連起來,還要肩負起使整個新聞卡士順利地完成的責任,這樣才不負「船錨」(ANCHOR)的稱號。

不過,在新聞娛樂化的這個世代,大眾都只關注於主播的化粧服飾,只要求能否引起話題,而忘卻了一些最基本的價值。以往要求的字正腔圓,表達能力強,臨危不亂,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加上互聯網的發達,要得到新聞資訊,上網幾個按鍵便已經得到,又會有幾多人願意花半小時坐在電視機面前,細心聽主播的報道?越想下去,就會令人懷疑在十多年前,因為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出現而衍生的全職主播,到底能否繼續發展下去。

主播,到底應該是甚麼?

星期六, 7月 11, 2009

Free Stuff

在倫敦生活,物價都比雪菲爾高,唯一的好處,也許就是有一點免費的東西,讓你的生活愉快一點。

就像我這天做完訪問之後,就去到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瀏覽了一下。英國的博物館大部份都是免費的,而且很多都集中在倫敦,吸引了很多倫敦市民和遊客前往參觀。而我當然不例外。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收藏了很多不同時代的人像畫和人像攝影作品,一邊看,一邊讓我想起了陳奕迅的「沙龍」中、歌詞說的紀錄生命片段。也許人像畫的出現,就是在攝影技術還未發明之前,能夠捕捉生命瞬間的唯一方法。

之後踏出博物館,遇上了免費派蜜桃茶試飲,正好解解渴,又可以省下一筆。不覺到了下午,倫敦街頭可以聚集了很多派發免費報紙的工作人員,不停的把免費報紙London Paper和Lite交到行人手裡。我當然不例外,各拿了一份,之後便又躲進了公園中,玩報上提供的數獨(Sudoku)遊戲了。

聽說倫敦還不時會有些免費電影,上網登記後便可以去看;聽說好友B跟好友F的學校,逢星期一至五中午都有免費飯派發,目的是要為巴勒斯坦人發聲(不要問我兩者之間有何關連);乘地鐵時看到廣告,說有網站可以提供服務,讓有需要的人找到免費住宿(雖然有待查證)......

還有多少免費東西有待發現呢?

星期五, 7月 10, 2009

車站音樂會


從雪菲爾到倫敦,又或者從倫敦回雪菲爾,都會經過St. Pancras火車站。到過倫敦的朋友大概都知道,St. Pancras在英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的旁邊,是一個外表古舊,內裡嶄新的車站。車站在2007年開始取代了滑鐵盧車站(Waterloo Station),成為了來往倫敦和巴黎的歐洲之星列車的總站,也是從當時開始,車站的內裡被大翻新。

這天從倫敦做完訪問,晚上從倫敦趕回雪菲爾。在車站等候期間,遇上了幾個年輕人在開壇表演。他們一行五人,跟一般的樂隊的最大分別,是隊中有一個喇叭手,所以演奏的樂章有不少都有一段喇叭獨奏的表演時間。

他們表演的都是自行創作的歌曲,都是流行音樂,當然在歌與歌之間,會不停的推銷自己的大碟。在他們表演的時候,圍觀的人不算多,大約只有三、四十人,更多的人都只是在他們身邊匆匆而過,也許在車站中的人都容不下駐足五分鐘來欣賞。



整個表演最教我意外的,是車站管理願意闢出地方,提供電源,劃定時間來讓樂隊作表演,這種表演一般只會在香港的商場見到。看到這表演的一刻,也許你會不期然會想,在香港,譬如說在紅磡火車站大堂,又能否做得到呢?又或者,會直線地想到如果在香港舉行,會收到多少投訴,管理公司又會如何以可能危害公眾安全為理由而拒絕。但那一劇我在想的,是如果在紅磡車站舉行的話,那應該請誰來表演,又應該唱些甚麼歌曲好呢?

姑勿論如何,樂隊的演出,也讓我這個因為沒地方可去而提早了個多小時到車站的乘客,提供了很好的娛樂。到他們車站的網站一看,原來是每個星期四夜晚都會有表演的,有興趣的倫敦朋友,也可以一看!

星期二, 7月 07, 2009

吃大象的人


小時候聽過小王子的故事,說到那又像帽子、又像蛇吞象的圖畫,覺得很特別,於是便把畫面記下。那時候的自己會想,一條小小的蛇,怎可能把那比自己大上好幾十倍的大象吞下肚?長大了才發現,蛇會用盡全力,張開咀巴,加上柔軟富伸展性的身體,把大象吞下。不過,吞了大象,就要冬眠好幾個月,才能夠把食物完全消化。

現在在做論文的我,就像面對著一隻大象一般,想著該如何把這頭論文大象幹掉。面前要做的工作可多得很:一堆堆已經到手的書本和JOURNAL等著我去做LITERATURE REVIEW,還有更多未到手未找到的有待發現;要與議員們相約做訪問,要爭分奪秒地趕在七月二十二日開始的議會暑假前完成;訪問過後要將之紀錄成文字紀錄,好作參考;要設計好問卷,想好要問的問題,然後發佈的相關的地方,找合適的對象來收集數據;要開始瀏覽各議員的FACEBOOK PROFILE,又要設計一套CONTENT ANALYSIS的準則來做研究;之後當然就要把所有的資料、想法、得著、意見,統統化成文字,寫成論文。

面對這許多的工作,有一剎間想過是否自己野心太大,研究的範圍太廣,根本超出了一個碩士論文的範圍,甚至想過是否應該與教授談談把題目修改一下。不過,既然已經開始,倒就不如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他們都完成。或者我就是這樣的好勝吧。

好友B借給我一本有關如何寫論文的書,當中說過一篇一萬五千字的論文,從決定題目,收集資料,到撰寫報告,大約要600小時的時間去完成。亦即是說,要是我每天工作十小時,也要連續兩個月每天工作才可以完成。一想到這,不得不又回到書本上。

不過,我想,只要一步一步的做好每個部份,一定可以把報告完成。一個人要吃掉一頭大象的方法,其實不太難,只要每次只咬一口就可以了。而且,還可以細味每一口大象肉的滋味呢。

各位在彼邦同在工作的朋友們,努力吧。

星期一, 7月 06, 2009

逆轉勝


這天本來打算要讀完一本書,然後把上星期的訪問,做成錄音的文字紀錄,怎料碰上了溫布頓決賽,當然一切計劃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英國人的希望梅利在四強下馬,但擊敗他的洛迪克終究不是泛泛之輩,在決賽中令費達拿吃盡苦頭。洛迪克完全針對了費達拿的打法,先取下第一盤。第二盤本來也很有機會可以拿下,在決勝局一度領先六比二,只差一球便可以拿下第二盤。但在這個時候,打不死的費達拿上演一幕逆轉勝,從六比二的劣勢下連取六分,結果這決勝局以八比六反勝,盤數追回一比一。我覺得,這是整場比賽的轉捩點,如果費達拿再失一盤,落後零比二,在對手如此掌握自己的打法的情況下,要再逆轉就很難了。

之後兩人再各贏一盤,要打第五盤決勝負。畢竟,雙方的實力是如此的接近,結果又要打決勝局。雙方一直未能拉開比分,一路戰至十四比十四。最後洛迪克犯了幾個失誤,就此把冠軍讓給費達拿,助他六奪溫布頓冠軍,歷史性地超越森柏斯,第十五次高舉大滿貫賽事的獎盃。

相對於拿度的那種野性的爆炸,我更鍾愛費達拿的那種典雅,他註定是屬於網球場的,看他在場上的那種優雅,從容,予取予求,得心應手,你便不會懷疑他那網球王子的稱號。

Federer, you deserve the win.

星期日, 7月 05, 2009

心曠神怡馬拉松.Tromso



終於來到比賽日。我先和一同參加的友人們拿取選手包,當中有我們的號碼布,還有一些包括洗髮液和止汗劑等等的紀念品。更衣過後,我們便一起參加熱身舞步。大夥兒一起聽著音樂節拍,跟著台上的帶領來跳熱身舞,大家都感到愉快。

我和友人們參加的,是十公里組別的比賽。比賽安排在晚上接近九點才開始,當天整天的天色都是陰陰的,這時候才剛開始出現一絲陽光。

出發了,我們都一邊享受著比賽的氣氛,一邊在看見優美的景色時,都會停下來拍個照,欣賞一下沿路的湖光山色。我們經過Tromso大學,離開市區,然後向機場方向前進,到了一個海邊的位置後調頭,沿著原路跑到終點。



一路上,當地的居民都會為參加者打氣,即使聽不懂他們打氣的說話,但從他們的手勢,動作和掌聲中,自己會不期然地又再加多一把勁。

衝線時,跑道兩旁的跑手和觀眾們,都會不停地為選手加油,聽說在終點的廣播員還會喊出即將衝線的跑手的名字,不過當時集中在前方的目標,就連在終點附近、一早完成賽事後來替我們拍照的好友J的呼喊都聽不見。

自己完成賽事的時間,跟我在香港跑渣打馬拉松所做出的時間差不多,不過最後排名就已經差不多是男子組的最後幾十名,證明參加這個賽事的,都是有真材實料的跑手呢。

賽事完結,與一眾好友們回到營地燒烤,開始進食時已經差不多是十二點了。當然,天,還是光亮的。這次在彼邦參加賽跑的經驗,還有那午夜太陽的景致,確實奇妙!

星期六, 7月 04, 2009

日不落的奇妙旅程.Tromso


這次到挪威,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參加全世界最北的國際馬拉松賽事。為了這樣,我們從奧斯陸出發,坐了接近兩小時的內陸機,到達北緯七十度,位於北極圈內的Tromso。

Tromso是一個小城市,面積真的不大,市中心的地方只有兩條大街,大概是觀塘裕民坊的面積吧。可以,每年一到馬拉松的時間,這個小城都會堆滿來自世界各地的跑手,感受這個奇異的馬拉松比賽。


先說一下Tromso這個地方。Lonely Planet的景點介紹中,有很多地方的賣點都是「全世界最北」,包括最北的大學,最北的釀酒廠,最北的國際馬拉松比賽,還有最北的Burger King等等。但我覺得最特別的,是每年大約五至七月的時間。這兩個月中,每天二十四小時,天都是亮的,即使太陽下山了,天色都還是保持著光亮。我就試過特意留到凌晨四時許都不睡,就是要特意證明這裡廿四小時都是天亮的。那種感覺實在很奇妙,與我們同行的友人們,在每當我們迷路時,都會說笑道:「不用擔心吧,還有許久時間天才黑呢!」

個人覺得,Tromso的風光比奧斯陸更好。有山,有水,即使在夏天,山上面還是會有雪,可以近距離地玩玩雪。三角形的Arctic Cathedral很美,或者這種就叫做北歐建築特色吧。入夜後(或者應該說,到了晚上十二時過後),四處都很寧靜,但不是那種森林中寒風呼呼,讓人戰慄的靜,而是使人感到心境平和,可以細意思考人生的靜謐。

怪不得,我們入住的那個campsite,會在兩個月前,就接近fully booked吧。

星期五, 7月 03, 2009

北歐風情畫.奧斯陸


與友人們一起出發到挪威,感受一下北歐的風光,更重要的,是要到北極圈內,參加全世界最北的國際馬拉松賽事。比賽前幾天,先到達首都奧斯陸(Oslo),欣賞一下這個北歐城市的風光。

挪威最出名的,除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還有世界各地有售的挪威三文魚之外,也許就是每個北歐國家都有的高物價。到便利店逛一趟,的確名不虛傳。一支五百毫升裝的可樂,大約要二十五元港幣,最便宜的食物應該算是熱狗,也要接近三十元港幣一隻。物價太高,只好到超級市場買麵包自製晚餐,但一小包麵包,一支水,一小包大約一百克的三文魚,以及一包片裝芝士,也要盛惠一百二十港元。難怪大家都說,到北歐旅行,花錢就像倒水一樣。

說回奧斯陸的風光。到過其他北歐國家的好友J說,奧斯陸跟其他北歐國家首都其實都差不多,感覺都是一樣的悠然,一樣的輕鬆。的確,走在街上,享受著和煦的陽光,絲毫感受不到壓力,只想這樣輕輕鬆鬆的漫步於街上。夏天的時候,北歐國家的日照時間都很長,凌晨三時左右就開始日出,一直到晚上十二時許才接近完全天黑。當然,冬天時,就要還,那時候每天的日照時間只有五、六個小時,令人感到沮喪。


奧斯陸的博物館很多,多得根本不可能全部逛完,個人覺得最精采的,是畫家Edvard Munch的博物館,以及雕塑家Vigeland的私人遊樂園Vigeland Park。Munch Museum中的收藏品中,最著名的可算是「吶喊」這一幅作品。這幅畫一共有四個版本,其中兩個放在National Gallery以及Munch Museum的都曾經被盜,竊匪得手後還要留下字條,說要特別鳴謝如此不濟的保安系統。兩幅畫最後都有幸尋回,之後博物館都加強保安。還好,還不至於拒人於千里之外,還可以近距離看看這幅聞名的「吶喊」。



至於Vigeland Park,是奧斯陸政府特意把一個公園的設計交給雕塑家Vigeland,他於是把很多造型特別的雕塑都放在公園中,然後公園二十四小時開放,隨便讓人參觀。除了欣賞雕塑,公園旁邊的草地也是讓人休息的好地方,我就曾經在草地上睡午覺,原來在陽光下午睡的感覺是如此的讓人感到愜意!

總的來說,奧斯陸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難怪在多個優質生活以及快樂指數等等的調查中,都是名列前茅。要是那物價可以低一點的話,相信一切會來得更加美好!

星期四, 6月 25, 2009

現實

從旅途中回來了,遊記容後補上。回到英國,用友人的說法,是又重回現實,要開始為論文而努力了。

我的論文是有關社交網站,如facebook和myspace等,如何影響政治傳播的過程。當決定了題目之後,大家都算這題目相當有趣,但一開始工作,就發覺要順利完成,倒也不是容易的事。要收集數據,必要約議員做訪問,但英國這陣子的政治風波,加上我又不是他們的選民,結果吃了很多的閉門羹。除了訪問,還要想想如何收集受眾的意見,如何分析facebook上的內容,如何做好literature review,如何有系統地表達自己的研究...

漫漫長路。

慶幸的是還有兩個月的時間,讓我去好好努力。看了網上的一些教人如何寫論文的文章,說寫論文其實就是由學生變為學者的過程。我倒沒有想過要當甚麼學者,只希望可以把論文順利完成,把研究做得妥當。

星期四, 6月 11, 2009

六月飛雹

大家都說,應該讓時間留在五月天。

英國的六月太古怪了。六月初幾天,氣溫還熱得高達廿來三十度,讓英國人熱得一下子都快要脫光光,愛陽光的都紛紛走到草地上,肆意享受和煦的陽光。怎料一轉眼,兩天下來,氣溫急降到十來度,晚上更只有十度左右,有時又有狂風雷雨,這天在雪菲爾更加落了如黃豆般大的冰雹,撐了傘幾乎都是全身盡濕的,就差還沒有唱出林峰的新歌「Let's get wet」來贈興。

也不想去追究是溫室效應、厄爾尼諾、英倫氣候、或者是其他的誰之過,只知道這種鬼天氣,讓人實在不想出門。於是,我決定出走一下,趁著這學期完結而論文限期還沒到來之際,又到各地去遊歷一番,看看這個世界的美。

但願回來埋首論文之時,天公能行行善,贈我等莘莘學子美好的天氣,為論文的抗戰打打氣。

前路

不只寫過一次覺得時光飛逝,真的,很快。六月霎眼又過了一旬,而我的學期,也隨著交妥了所有習作而結束。餘下的三個月,就是全力為碩士論文而打拼的時候。

這個學期的課程來得比較有趣,我一共修了三個學科,分別為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Jour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以及Communicating Politics。從課程中對政治訊息的傳播,傳媒中一些有關政治議題的處理,以及傳媒如何對發展中國家有所影響等都有更深的了解。

朋友都問我,畢業後的打算和路向。當然,我會希望能夠學以致用,不過我也明白,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很多公司都凍結人手,好工難求。我倒也不算太過擔心,而且在彼邦一個人空擔心其實也沒有太大意義,倒不如好好享受這段天賜的美好時光,多多感受跟香港不一樣的生活吧。就如好友T所說,不要為明天煩惱,即使不是信徒,都應該相信上天自有安排,只有好好把握機會,總會找到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

至少,我還是如此相信的。

星期二, 6月 09, 2009

Sheffield United

最後一關,還是失敗了。

在去屆從英超降班的錫菲聯(Sheffield United),這一季在冠軍聯賽捲土重來,一路氣勢不俗,到最後在聯賽榜排名第三,需要打附加賽決定升班資格。

附加賽第一圈殺退了普雷斯頓(Preston North End),獲得與般尼(Burnley)一決高下的資格。在最後一關,還是失敗了,以一比零敗給對手,來屆需要繼續在冠軍聯賽作戰。至於成功了的般尼,就能夠與聯賽榜頭兩位的狼隊(Wolvehampton)以及伯明翰(Birmingham),一同在最頂級聯賽競逐。

賽後錫菲聯球員面上的那些傷感,教練的無奈,支持者的落泊,看在眼裡,感慨萬千。

在雪菲特生活的我,當初很希望錫菲聯可以升班,那麼我在離開之前,也可以到他的主場,看看一場超聯的賽事。不過,最後一關,還是失敗了。

辛苦了一整季,一路過關斬將,一路都希望終於可以吐氣揚眉,重回頂級聯賽大顯身手,也不負所有支持者的一路打氣。成功在望之際,到最後一關,還是失敗了。

只好盼望他們都能收拾心情,更加練好實力,來屆再逐未圓夢。

星期一, 6月 08, 2009

巴塞隆拿.熱情


巴塞之美,也在於人際間的熱情,是一份加泰隆尼亞人的溫暖。

也許真的是氣候的影響,在陽光普照的西班牙,彷彿每個人都是旅遊大使。旅舍下,街道上,酒吧裡,車站外,一個個熱心的行人,當我們一拿出地圖,拿起餐牌,眉頭漸皺之際,就會聽見他們的一聲hola(西班牙語的hello),說起彼此的不太熟練的英文來交談。

我記得在一間小小的酒吧中,遇上了住在附近的嬸嬸,用她僅懂的英語,為我們點了美味的晚餐與Sangria。我記得在一家出名的餐廳裡,遇上了好友C形容為「加勒比海盜」的侍應生,細心地為我們挑選了超值的豐富tapas盛宴。我記得在旅館裡,遇上了美麗動人的接待員Sylvia,耐心地替我們講解地圖上的每個景點,又在每天與我們聊天閒談。

還有那些在La Rambla上的表演者,大教堂附近遇上的馬車,海灘上一對對享受著日光的情侶們,盡顯示著熱情的一面。

在英國生活僅有的幾個好處之一,就是有很多廉價航空公司,可以只花幾百港元,就可以去到不同的歐洲主要城市。記憶中香港沒有到巴塞隆拿的直航班機,但還是可以先到倫敦,再轉乘像easyjet或ryanair等廉價航空,一同感受西班牙人熱情的一面。

巴塞隆拿.海灘


巴塞之美,除了在建築之外,還可以見於美麗的海灘之中。

面向地中海的巴塞隆拿,有著讓人感覺舒暢的陽光。造訪於溫柔的五月天,擁抱著春夏之間的風。當你還浸沒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愁緒之中,其實不用特意安排,隨便坐在沙上,看著周遭的人的笑靨,自然會發現自己不是真正的快樂。

那一刻,頓想一切如煙,化身孫悟空,在天際間軋車,大叫噢賣尬。又或者,擁抱著夏天的風,享受海風的溫柔,多想找到時光機,停住在這刻,享受每個最重要的小事。

在當下,即是不是戀愛ing,也可以找個好友,傳個短訊,告訴他或她,突然好想你。

在看不到五月天在香港的DNA演唱會,或者在巴塞隆拿的海灘上,也能讓你拾回那種久違了、失掉了的東西。

那東西,叫做青春。

星期日, 6月 07, 2009

巴塞隆拿.建築


曾經聽過一個爛gag:可知世上最貴的菜是甚麼菜?巴塞是也!

這個取其諧音的爛gag,說的是西甲班霸巴塞羅拿粒粒皆星,身價不菲。不過,如果我說的話,巴塞的貴,在於他的世遺建築。正確點說,是在乎於高第(Gaudi)這位天材建築師。

巴塞隆拿有九座世界遺產建築,當中有七座都是出自高第這位建築家的手。最為人熟悉的,有興建了過百年還未完工的聖家大教堂,有每個到巴塞隆拿的人都會到的奎爾公園(Parc Guell),有一座座像是外星士兵雕塑的米拉之家(Casa Mila)等等。



高第的建築風格奇特,以運用大量曲線聞名,加上古怪特別的雕塑,以及蘊含數學物理原理的拋物線形支架等等,令這些建築在建成了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顯得鶴立雞群。與友人C同遊時,我們都不期然地想,在今天看這些建築時尚且嘖嘖稱奇,在百年前初建成之際,豈不讓人拍案叫絕?

雖然每個建築都要收費,不像英國的博物館般免費開放;雖然每個建築都要排上至少三十分鐘才可入場,不像土耳其的清真寺般說進便進;雖然每個建築內都是人頭湧湧,水洩不通,不像柏林圍牆外般開放自由;但一切一切,當你置身其中之後,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尤其推介米拉之家的天台,絕對值得一看。

除了七座高第建築,巴塞的另外兩座世遺建築,都是出於Montaner的手筆。其中最多人參觀的,可以算是這座改建為醫院的地方。一邊走在其中,你會不斷在想:要是生病了住在這個醫院之中,恐怕也會立即痊癒,然後會立刻四處遊走,欣賞這個美麗的建築。這個活化建築的好例子,是否值得我們一眾高官好好參考?

星期六, 6月 06, 2009

這一夜,自由花在倫敦綻放


前幾年的六四,多數都在工作中度過,或是在直播室中,看著點點燭光;或是在翻譯組,留意外國傳媒有否作報道,總是與燭光晚會無緣。去年有幸可以早一點下班,特意趕到維園,還記得當時只能走在離台遠遠的地方,朦朧地聽著台上播放著短片的聲音。身旁的人漸漸增多,點起蠟燭的、閉目靜默的、拿著相機的、低頭不語的,都為著八九年的那場所謂「政治風波」而沉思。

今年是二十周年,也是第一次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度過六月四日。大約一個月前已經收到師兄C的電郵呼召,一夥兒到倫敦紀念這個日子。於是,在這一夜,我們都聚集到在倫敦的中國大使館門外,靜靜的等候著。

八點左右到達現場,已經點起了燭光,擺放了鮮花,放了簡單地用打印機列印出來的一些照片,當然包括那幀讓大家印象難忘的擋坦克照。慢慢地,橫額掛起了,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大約有一百人左右吧。

九點左右,主持人宣佈悼念開始。大家先默哀一分鐘,為逝去的祈禱。然後便有一些親身經歷的見證,以及其他人士的演說。他們細訴著一幕幕當年的片段,自己的腦海中,開始回想起二十年前,自己還在唸小學時的一段段回憶。

那時,我們都不清楚發生甚麼事,只知道父母都徹夜未眠地看新聞報導,老師們都手纏黑紗,學校禮堂和外牆亦掛起了黑色的橫額。我記得,當時是我第一次,學懂「奠」這個字的意思。然後,回到家中,父母連忙把電視中的片段錄下來,說要好好收藏。

這一刻,我又想起二十年前的學生們,那些當時都是跟我一樣二十來歲的學生們,為了追求理想,表達訴求,拋頭顱,灑熱血。二十年來,我們香港人都沒有忘記過當時的片段,沒有遺忘過那種悲憤難平的心情。


悼念儀式隨著一些民運歌曲,以及大家一起再一次默哀而結束。我們一班從香港來的學生們,一起找到了「自由花」的歌詞,然後在大使館門外唱了起來。「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著吧。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這一夜,自由花在倫敦綻放著。

不敢回憶,未敢忘記。到底是十五萬人、抑或只有六萬八千二,其實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讓世人都知道,我們的心中,從來不曾忘記曾經發生的事。

星期二, 5月 26, 2009

Britain's Got Talent


這兩天晚上,明明是應該要為功課而努力的,偏偏又遇上了Britain's Got Talent的Semi-Final。當然,意志力薄弱的我,自然是轉投ITV的懷抱,欣賞這個賽事。

也許你都聽過Paul Potts這個人,他就是兩年前Britain's Got Talent的冠軍。當時的他一鳴驚人,一開腔的那種歌劇唱腔,讓多少人都陶醉了。這一年也有這樣的一位人物,她就是圖中所見的Susan Boyle。

這名四十來歲的「村姑」,第一次出場時,大家都被她的髮型和外貌所騙了,連評判之一、那個出名「口臭」的Simon聽見Susan的志願是要做一個出色的歌唱家時,都忍不住取笑了。不過,當Susan一開聲演唱,大家都呆了。是驚為天人的那一種目瞪口呆。

到了準決賽,一開首是有點失準的,但很快她就回過神來,再一次俘虜了評判與觀眾的心,以第一場最高觀眾投票的票數進入決賽,將在這個星期六的決賽與另外九隊一決高下。

有興趣欣賞的,可以到YOUTUBE找找,很容易就找到她在初賽準決賽的演出。

如果有時間的話,其實我建議可以看看其他表演者的演出,因為當中有很多很出人意表的表演,有的還蠻令人覺得噁心的。像一位叫做Mr Methane的,就表演用放屁的聲音來合成一首交響樂...還是讓有興趣的自行去探索吧。

在頭兩天的比賽過後,除了Susan Boyle之外,還有另外跳得很好的Street Dance組合Diversity以及Flawless,還有另外一個十七歲英俊小生Shuan Smith進入了決賽。且看Susan最後能否挾著高人氣,贏得比賽,取得在女皇面前表演的機會吧。

星期日, 5月 24, 2009

乞丐鴨


我們吃的菜式之中,有一道著名的叫做「乞丐雞」,做法是以泥巴掩雞,然後往火裡烤。自己倒也沒有試過,聽說味道不錯的。今天,與好友B與好友C到英國著名的行山熱點PEAK DISTRICT健行時,就遇上了「乞丐鴨」。

我們今天的路線是在環繞LADYBOWER RESERVOIR走,到最後到DERWENT DAM以及FAIRHOLMES。LADYBOWER是一個很大的水塘,供應了SHEFFIELD以及EAST MIDLANDS不少地方的食水。沿途青山綠水,悠然自得。

到了FAIRHOLMES,B介紹了那裡特別的現象。停車場上除了遊人很多之外,只見水鴨更多。我們都不知道這些鴨的正確名稱,只見他們一隻隻或是懶洋洋躺在路上,或者一對對向在進食的人們埋手,或者一群群圍在撒DUCK SEED的人旁邊等食。

我們選擇了一張向著水塘的椅子上,吃我們的三文治午餐。旋踵,一對水鴨便一搖一搖的走了過來。他們都是一對一對行動的:好友B說,綠色頭的是男的,啡色身的就是女的,就像兩公婆一樣前來覓食。只見他們走到我們跟前,然後望著我們,口中便發出「怪怪」的鴨叫聲,彷彿是在乞討食物般。向他們拋下麵包屑,他們便立即從地上把麵包給叼了,然後又再望著我們。偶而有另一對鴨子想前來分杯羹,也會被原來的那一對驅趕開,霸佔了的地盤絲毫不讓。



過了一會,那一對「乞丐鴨」覺得再也不能在我們身上討得甜頭,便會自己識趣離開,尋找下一批遊人。

第一次看到這種「乞丐鴨」,實在覺得有趣,想不到這些鴨子們親近了人類後,竟連乞討這個技倆都學會了!

星期五, 5月 22, 2009

恐懼文化


剛剛完成了這個學期其中一科主修科目政治傳播的專題演講,談的是在資訊時代中的恐懼政治文化。

恐懼政治(Politics of fear)談的,是政客為了要達到管治的目的,在推行政策時往往以恐懼作為手段和武器。換句說話,就是不以推行政策有何好處為誘,反以不推行政策時會有何壞處為嚇。而這些充滿恐懼性的故事,往往又是充滿色彩與吸引的,正合傳媒的口味。於是,傳媒成為了恐懼政治文化的傳播者,讓市民活在恐懼的氣氛之下。

例子有很多,好像最近面對豬流感時,政府官員就不只一次說最壞的情況會是怎樣。而事實上,情況未必真的如此駭人,豬流感的患者只要及早醫治,是可以痊癒的,而且只要做好防疫工夫,也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當然,面對不確定的疫情,我們是應該要小心謹慎的。可是,小心處理不等於要恐嚇市民。也許他們會說,是要提升公眾的危機感,好讓善忘的香港人好好記得沙士的教訓。這點我同意。不過,當局應當多宣傳市民可以如何有效抵抗疫情,如何做好每日的清潔工作。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從那些食物安全中心的溫馨提示(例如一星期吃五十罐沙甸魚對身體有害,兩件馬拉糕會令睪丸變小等等),到地球暖化、能源危機、恐怖襲擊等等,務求令大家活在惶恐之中。

我想,恐懼文化本身就如雙面刃,有好亦有壞。一方面大家的危機意識提高了,會更加提高警覺,應付各種各樣的挑戰。但同時,城市人的生活就變得更加緊張,結果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都變得緊張兮兮,充滿壓力。

假如你仔細聽聽時下人們的對話,不難發現他們的話說中滲滿了「我驚...」這種語句開首,較少聽到「我想...」或者「我希望...」這種開首了。恐嚇文化使我們只懂害怕失去甚麼,不敢放膽追求甚麼。

就如我在演說的結尾中說的,要對抗這種恐懼文化,首先就要裝備自己,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知識有助減低恐懼,因為知得越多,就越清楚掌握事情的發展,自然無需恐懼。

當然,遠離所有,變得無知,也會無所懼。但,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恐怕我們都做不到。

星期三, 5月 20, 2009

可樂

看罷這則新聞後的反應是:希臘和澳洲的可樂很便宜嗎?怎麼可以一天喝七公升可樂?

======================================
狂飲可樂或致癱瘓
(星島)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15:36

希臘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狂飲可樂可能會導致肌肉乏力、心跳失調,甚至癱瘓。事緣飲用大量可樂會導致低血鉀症,血中鉀水平急降,部份人的症狀不一,由輕微的肌肉乏力、便秘以致癱瘓不等。

希臘約阿尼納大學( University of Ioannina)研究人員在《國際臨床實習個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上撰文指出,有病人每天飲兩至十公升可樂後,便出現上述症狀。

其中一名二十一歲孕婦每天都飲三公升可樂,出現疲倦、失去食欲、經常嘔吐及心律不整。驗血發現,她血液內的鉀水平過低。另一名孕婦過去十個月日飲七公升可樂,之後出現肌肉乏力,並患上低鉀症。

另一名澳洲農民過去四年每天飲四公升可樂,之後日飲十公升可樂,之後血中鉀水平急降,肌肉無力,但病人在戒飲可樂後都可以很快回復正常。

因此研究人員告誡家庭醫生,一旦發現病人出現肌肉乏力問題,便應注意,看看是否和狂飲可樂有關。

以筆報國


(圖片來源:明報網站)

二十年前的五月二十一日,文匯報的社評,只有四隻大字:痛心疾首。故事的緣由相信你與我都已經知道,在此不贅。當年在文匯報工作的程翔,在明報發表了文章,我覺得很是值得傳媒人學習借鏡。轉貼如下,共勉之。

=================================================
「痛心疾首」社論,既是新聞史上一件大事,也是新聞從業人員的一個很好的學習典範。作為一個從事新聞工作35年的記者來說,我從中學習到兩點:

一,以筆報國、責無旁貸

作為傳媒人,「以筆報國」就是我們的天職。我們要敢於承擔這個責任。在強權暴政面前,我們更需要有道德的勇氣,有為人民負責的態度,在違反民族利益的政策面前,寧做「一士之諤諤」,不做「千人之諾諾」(引《史記.商君列傳》)。


二,磨礪自己手上的筆

除了道德勇氣以及對國家承擔精神外,我們還要不時磨礪自己手上的筆(或者攝影機、答錄機),換言之,就是提升我們的專業和技術水平,才能如老一輩傳媒人一樣,能讓最簡單的4個字產生這大的震撼力和動員力。「痛心疾首」社論的震撼力除了來自道德勇氣外,文字功夫亦非常重要,僅僅4個字就產生巨大的凝聚民意作用和反映人民憤怒的功效。所以,我們在培養新一代的傳媒人時,不妨參考這個社論,從中吸收寶貴的養分。